老人花十万积蓄收集千件教育文物

2013-05-28 16:33 来源:www.92fdy.com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民国时期的儿童课本、锈迹斑斑的铅笔盒、民国矿石收音机、老校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准考证、儿童玩具滚铁环、自制木头滑轮车……年近古稀的佛山老人林棠近30年来,走遍珠三角大街小巷的旧货市场,共收藏近百年间的学生用具、儿童玩具1700多件。他的收藏勾起了白发老人们的青春回忆,并让年轻人更直观地了解了历史。

 
  展出“文物”勾起青春记忆
 
  17日上午,佛山市图书馆的文史展厅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此,一件件充满童趣和青春记忆的教育文物正在展出。
 
  “这张照片中的年轻女老师就是我啊,你看我那时候多年轻,现在已经老了。”记者遇到了前来参展的梁阿姨,她指着林伯收藏的一张摄于1969年的黑白毕业照激动地说,“今天看到这么多我孩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用过、见过的书本、玩具,还有我自己的照片,真的很激动,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年轻又美好的日子。”
 
  在林伯的收藏品中,有一支小小的铅笔。只有约3厘米长,但是却被绑在一根约10厘米长的细小木棍上。参观展出的老人陈阿姨指着上述铅笔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那时候大家都穷,物资匮乏,也没什么钱,学生将铅笔用到短得捉不住的时候,就找个小棍子绑在一起,然后写字的时候捉住小木棍就可以了。”
 
  此外,林伯的收藏品中还有旧时候的多款书包。记者发现,这些书包中有藤条箱,也有红木铜锁箱。林伯告诉记者,“那时候,富足人家的‘书包’用的就是皮箱、藤箱,而穷人家,因为经济困难,只能用牛皮纸或者妇女头巾来包裹书本。”
 
  事实上,这些在林伯的收藏中,都已经算比较“年轻”的了。康熙年代的学照、清代考试时的夹带、民国时期的儿童课本、玩具、儿童服装、书包,还有各个时期的学生请假条、木玩具手枪、弹弓、锈迹斑斑的铅笔盒、粗铁丝做的玩具手枪、自制木头滑轮车、清代婴儿车、民国矿石收音机、锈迹斑斑的执信中学等学校的老校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准考证……佛山多个时期的学校校章、试卷,甚至佛山一些现在仍在世的“名人”当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等,共1700多件相关的文物都被林伯当作宝贝收藏了起来。
 
  老人凭助力车走遍珠三角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馍馍甜,馍馍香……”说起为什么喜欢上教育题材类物品的收藏时,林伯向记者背诵起了一篇名为《收麦》的课文。
 
  林伯告诉羊城晚报记者,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一个文物市场里,居然发现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一种“古董”课本,《收麦》这篇课文就是这本书里的。“当时看着这个‘古董’,我就感觉很亲切,想起家里还有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课本和文具,激动之下,花了几十元买了下来。回家后,越看越高兴,就萌发了收藏教育文物的念头。”
 
  讲起他的收藏之路,林伯一下子兴奋起来,他说,20多年来,已经花了省吃俭用攒下的10万多元。“尽管花了些钱,但是我觉得很值,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以后也不会卖掉,而是想一代代留传给后人。”
 
  “以前有次去外地收集‘古董’,结果在上山的时候助力车的轮胎爆掉了,只好推着前行。”林伯说,有好多年他都是踩着助力车去周边地区寻宝,直到2007年助力车才被淘汰掉。每次去其他城市“逛”的时候,林伯为了省钱,每天中午只能以面包和矿泉水充饥。
 
  “香港、澳门、阳江、罗定、深圳、珠海、江门、广州、开平等。去过太多地方了,我自己都数不过来了。没有下岗前,我都是周六周日去,下岗后我就将很多时间花到了这件事情上。”林伯扳着手指跟记者数他为了寻找宝贝去过的地方。
 
  部分珍藏捐献给博物馆
 
  寻宝之路再艰辛,在林伯看来都是乐趣。只是前些年,因为自己对收藏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对家里的照顾,引起了家人的误解。“2008年时,我为国家儿童妇女博物馆捐赠了40件儿童、妇女用品收藏品。从那以后,家人也渐渐发现,我的收藏也是有价值的,便开始支持我。”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路上,林伯心目中最得意的收藏品,是解放后佛山第一任市长何武调动一名教师的“任命状”。这张“任命状”虽然已经破旧泛黄,但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纸上用钢笔正楷写着,要将一名老师从佛山二小调去佛山六小当校长的批文,连这位老师调走后,谁暂时主管二小,批文也写得非常清楚。林伯感慨,“调动一个教师都需要市长亲自任命,可见,当时政府是多么重视教育。”
 
  收藏得越多,林伯对佛山教育了解得越多,林伯还自制了一张“佛山小学变迁史”,从解放前佛山的小学,到文革期间小学,林伯都列表一一对应写了下来。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