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铁陶瓷玉俱全 古代度量衡的收藏在中国是一个冷门,藏品的价格也比较低,正适合像郑海生这样的工薪阶层收藏。 郑海生的第一件秤砣藏品,是一枚元代的秤砣,是他10多年前花几百元钱从一个保定人手里买下的。如今,他收藏的从秦代到现代的大大小小的秤砣已有2000多枚,铜、铁、陶、瓷、玉的,一应俱全。年代最久的是5件一套的秦汉时期的环形铜秤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小的一枚秤砣只有8克重,是元代的物件。 在郑海生的藏品中,有一枚重140斤的铁制秤砣——“呼兰糖厂较准官秤”,是清末民初黑龙江呼兰糖厂的旧物。这枚秤砣是郑海生的朋友在沈阳的一家作坊里发现的,当时被用来压东西。郑海生花了几千元钱把它买下来,托人运回北京。他还有一枚更重的秤砣,有180斤重,是一位家住北京天桥的朋友家门口的旧物,上面写“永定门外益源粮栈度量衡”。 作为工薪阶层,郑海生收入微薄。为了买秤砣,他在报国寺文化市场里经营古钱、硬币、徽章等旧货杂项的买卖。有一次,郑海生和夫人看到一个清代铜狮子秤砣,重2斤半,人家开价4800元。老郑嘴里说着“买不买由媳妇定夺”,但却握着秤砣不松手。夫人只好从兜里掏钱,让老郑心满意足地把秤砣抱回了家。 藏品价值达到上百万元 心态依旧很平和 郑海生的藏品有一些是比较罕见和珍贵的,例如一个明代青花瓷权,也就是瓷质的秤砣,是万历辛丑年即公元1601年制的,重约1市斤。这枚秤砣上过2003年央视的鉴宝节目。据中国标准研究院研究员丘光明考证,类似的瓷权,她过去见到过3件,一件是隋朝的,故宫博物院收藏;另外两件是明朝的,一件由天津市文物商店收藏,另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郑海生收藏秤砣出了名,文物专家史树青老先生专门为他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市场的“古权斋”题写了斋名,丘光明女士还把《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等几部自己的专著送给郑海生,在她的著作中有几幅古代秤砣的照片就是郑海生收藏的。为了这次“中国古代度量衡展”,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专门为郑海生题写了横幅。 如今,在一些电视台收藏类节目中,经常能够见到郑海生的身影。他的藏品得到了专家学者和收藏界同仁的赞赏,有人给他的秤砣藏品估价,据说价值达到上百万元。但郑海生的心态很平和,他说:“我们平时常说无论做人做事都需要掌握一个度,心态方面要追求一个平衡,海水不可斗量,你看度量衡3个字都在这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