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下乡的那里拣到了宝物!

2011-10-19 08:06 来源:中国文物鉴定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2000年后某日,顺着铁路线北上的我来到了河南,这里是文物集散地之一。在一个老熟人家里,看过了一批明清玉件之后,他拿出一串用棉绳串起来的小玩意对我说:“刚收上来的,喜欢就一起带走。”我接过细看了一下,一串共五件,东西是刚出土的。收东西的人怕在清洗的过程中损坏物品,也为了保留更多的出土痕迹,通常都不会整理得太干净,但还是可以看出是四颗绿色的竹节形管子和一颗指头大小类似珠子的东西。

    我用手轻轻地擦了擦珠子上厚厚的积土,隐约见到上面有纹饰,心里一阵窃喜,因为,高古(作者注:古玉里高古的概念指的是汉代之前)玉器在当时是属于仅限贵族阶层使用的器物,在出土物品中属于罕见之物。而珠、管等小件因为器型太小、加工难度高,所以多是素面为主甚少有纹饰。压抑住兴奋,嘴里却咕哝了一句“这颗灰溜溜的啥东西呀?”然后反复仔细地端详着那几颗绿色的竹节管,其实,那些是西周的竹节琉璃(作者注:琉璃即古人对玻璃的称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琉璃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古代琉璃成分异于西亚琉璃,非常好认。而竹节形的管饰则常见于西周春秋期间的出土文物中(作者注:具体可参考山西考古研究所藏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及M63出土杂佩),材质多为琉璃或玛瑙。由于琉璃易碎,出土物通常不完整且难以恢复至可以佩带的程度,市场价格远逊于玛瑙竹节管,收藏这类琉璃珠只能作一个考古标本而已,并无多大市场价值。

    我决定声东击西,把他的吸引力集中到琉璃管子上。我把这一小串东西攥在手里,反反复复地盯着那几颗琉璃,放大镜啊,手电啊,一会开灯看一会窗户边看啊,所有外行人该干的我都干了……西周琉璃的颜色和绿松石很接近,但市场价格却只有绿松石的几分之一。一般内行不太可能看错,我诸多做作无非是想让他以为我认不出这是琉璃,若他见我不懂而骗我这是松石的话,他为了尽快把东西按松石的价格卖出去,就会忽略那颗玉坠饰。

    于是,我用很犹豫的口吻问道:“这些绿色的是松石还是琉璃呀?”他一拍胸脯“肯定是松石!”

    “这颗灰灰的呢?”

    “那是玉的。”

    “五颗要一起走?”

    “当然,”他说,“每颗1000不讲价。”

    他话音刚落,我把东西往兜里一放,数钱,出门。

    在井边,我仔细地把那颗“珠子”擦洗干净,这是一颗西周的牛形玉坠饰,当时的收货价位在2万至3万元左右。

    在玉制品中,圆雕件是最难做的,古人由于工具所限,制作需时,所以甚少制作圆雕件。此器虽小,但形神俱足,耳、身等部位是使用磨制的方法成型,难度非比寻常,阴刻线部分有“一面坡”的风格,琢磨痕迹隐约可见,工艺特征非常明显。虽为小件,亦足自珍。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农桑乃国之大事,所以玉制品中常出现蝗虫、猪、牛、鱼、蚕等动物形象,至战国后,此类动物形象则逐步减少。

    这位下乡收货的朋友本想利用琉璃与松石的差价捡我一个“漏”,谁知道,粗心的他却没有发现,珠串里最有价值的宝贝却是这颗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珠子”。

    每年,我用于购买考古及出土文物相关资料及标本的资金不下万元,每天都会保证自己足够的学习研究时间。兼之常年和这些“下乡的”打交道,我掌握了从灰土满布的东西里淘出宝贝的方法。所以,虽只是看了局部纹饰我也有足够的把握出手。

    收藏书架 藏玉入门书目

    图录类:

    《中国玉器全集》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文字类:

    《古代玉器通论》(尤仁德著)

    《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杨伯达著)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系列(杨伯达著)

    藏家小嘱:市场上的“投资指南”误导成分较多。图录资料勿嫌贵,图片必须是有正式出土记录或由国家文物单位馆藏,否则有可能教材里发表的也是假货。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