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出身的唐昌科迷上了匾额收藏。 但一个人收藏似乎“孤单寂寞、势单力薄”;谁说收藏不能像商场上一样强强联手呢?他把自己的证券客户王力一也“拉下了水”。于是,独乐乐,变成了俩乐乐,而正在筹备中的“华夏匾藏博物馆”和“中国长寿文化博物馆”,将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宝贝,真正变成“众乐乐”。 上世纪90年代初,金融专业毕业的唐昌科任职于工商银行广西分行证券部,后被派驻上海管理证券业务。1997年政策规定银行与证券要脱钩,上海证券部只得撤消。在走与留之间,唐昌科选择了离开工商银行,而留在上海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除了继续从事金融业之外,还涉足食品、IT等行业。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唐昌科对于家族文化和史料研究自少年时期就兴趣浓厚,他的收藏之路就此展开。 收藏也可强强联手 第一次涉足收藏,源于家中保留的一块祖传匾额。本来是3块匾额,一块被毁烧,一块被家族中人用来制作了木箱,唐昌科藏下了最后一块并保护至今。在对这块牌匾进行研究中,唐昌科感受到了中国匾额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95年,尚在银行工作的他除了生活必需支出外,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收藏上。随着个人公司的创办,财力逐渐强大,使他对中华匾额的收集和研究更加系统。他走南闯北,不仅对匾额在全国的散布线路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建立了一张细密的“线人网”。只要出现了不错的匾额,消息必定第一时间传到唐昌科的耳朵里。不知不觉中,1300多块匾额已经聚集在唐昌科的身边。 然而,收藏到如此境况时,唐昌科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是储藏这些匾额需要巨大空间,个人宅地根本无法容下;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古玩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清晰,匾额的市场价位也不断攀升,如今花上多几倍的钱也不一定能收到好货,而且还要警防造假者。然而唐昌科并不想放弃,因为散落在民间匾额很多都没有得到保护和价值认可,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此时,他想到了商场上的“强强联手”策略,他问自己:“收藏为何不能这样呢?”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12前自己的证券客户王力一,他知道王力一也非常喜欢收藏,并对匾额极感兴趣。于是,唐昌科与王力一一拍即合,由王力一出资,唐昌科负责收购,两人一同踏上了收集古匾之路。如今两人的匾额藏量已经达4000多块。这样的合作让两位志同道合之人对中华匾额文化的保护和收藏达到极致。据唐昌科透露,如今他们的行为已经得到山东济南政府的重视。去年5月,山东省文化部门批准了他们在济南建立“华夏匾藏博物馆”的项目申请,并在博物馆建设用地和融资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