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藏金砖

2010-07-07 13:50 来源:新浪财经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陈先生和他的“金砖”

    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

  正方形,103厘米乘103厘米,厚10厘米,重量,不祥,但必须六个大汉才抬得起。不认识的人一看就惊叹,好细腻的一块石头,这么平整润泽,有着端砚一样的色泽和质感;认识的也惊叹,我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金砖”,而且还有两块。它们被分别放在陈先生的两间茶室里作为茶几使用。

  得来全不费工夫

  茶人陈先生好收古董,8年前他就收到了这两块金砖,说老实话,陈先生当时还不知道它他们就是金砖,连卖给他的古董商也只是知道这是一块有年头的大青砖。陈先生还专门请文博系统的专家看过,经鉴定砖的年代应该是清中期。陈先生当时用了不到一万元就把两块大砖拉了回去。因为实在是太重了,而且砖身很光滑,必须要用一个非常厚实的大麻袋装起来,动用六个汉子才能搬动。

  及至后来,陈先生看到了金砖的历料介绍,也特地请专家鉴定过,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收藏了两块金砖,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慨。现在有人出到一万元一块的价钱想收购,你说陈先生会卖吗?

  一块砖要烧三年

  金砖的材质与金无关,但却像金那样金贵。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的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特派官员至苏州陆慕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玉之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封为御窑。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3年,亲自督造5万块金砖,多产自御窑村,御窑金砖进入全盛期,金砖造价也开始升高。金砖从选泥、制坯、烘干、焙烧到窨水、打磨,程序非常繁琐。为了让砖更坚实,还要动用牲口在泥料上来回不停地踩压。窑里用文火烧制是最关键的一步,基本上是见烟不见火。光用谷糠煅烧就要6个月,之后还要花上3年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期间还要把金砖放在油里浸泡,使其更显油润细腻。因此,民间即使有钱,也不敢使用大金砖。

  谁在藏金砖

  广东南海区狮山镇的一个老宅里,也发现了“嘉庆方金砖”等字样的故宫“金砖”,而且在金砖的侧面,还印有三个印章字样,分别是:“嘉庆贰拾壹年成造细料贰尺贰寸见方金砖”、“小五窑周维德造”、“江南苏州知府音德和知事谢良绍管造”等。据老宅的主人说:大约70年前,他的爷爷从一名叫“二叔公”的三水人手中花了200两银子买回了这块金砖。当时还是用棉胎包着用船从广州运回的。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