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的珍稀宝石“田黄石” 虽然有传言称陈治木的身家已达30亿元,不过,陈治木说自己仍然住在单位分的一座旧楼房里,家徒四壁,一家人三世同堂。田黄石的故事只是陈治木在收藏中的一个插曲,因为痴迷收藏,陈治木不止一次地遭到同行和亲人的讥讽,说他没有眼力,买回的东西都是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连故宫都没有的东西,你那儿怎么会有呢?”……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抚摸着那些浸透着我的心血、泪水与梦想的‘价值连城’的古董时,常常扪心自问:难道我天生是一个大傻瓜吗?”这个问题常常折磨着他。但陈治木对收藏的执着而又认真的态度使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他把失败当成是一种财富,锲而不舍,才成就了今日的荣誉。他被收藏界誉为“一代古董大王”、“古钱币大王”和“大藏家”。 三、收藏专家都要做“半言先生” 在收藏中,陈治木曾碰到这样一位专家,这位专家的师傅曾经告诫他:凡是说话只能说半句。他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叫“半言堂”,人称半言先生。 真假难辨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 为什么要“半言”呢?有的收藏者常请专家鉴定自己的藏品,希望能得到专家的肯定,但藏品被否定后会感觉非常失望。兴趣和专家,到底听谁的?不少藏家都可能面临这一困扰。 专家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元青花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国掀起收藏热。很多朋友在无意中收藏到元青花的东西,但被专家给否定了,不少专家认定国宝级的藏品只有可能出现在博物馆,民间不可能会有。 陈治木认为,不经过调查研究擅自下结论的专家,是抱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做一件本应该很严肃的事情。一些思想守旧的人,不承认尤其是民间的一些藏品,说本应在博物馆中的国宝在民间不可能存在。这样轻易的结论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件好的收藏品的最终归宿,扼杀掉很多民间的瑰宝。 因此,藏家在做收藏时,要坚持自己的收藏信心,多参与,多亲身体验,这样会加深对自己藏品的了解。陈治木说,现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及地方电视台类似的节目比较普遍。这是一件好事,它普及了市场文化。 四、叫板马未都——民间藏家大PK 2008年,陈治木出书公开叫板现在正火的马未都,在收藏界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时至今日,余波仍在。不少新闻媒体密切关注着这场火药味儿甚浓的收藏家PK,众多藏友们或明或暗的参与到争论中去。有专家称,从中国民间收藏活动的角度,民间收藏界中不同声音的出现,在客观上有助于民间收藏活动的发展,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可能产生,这一场PK标志着中国民间收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挑战马未都的导火线正是这本陈治木编著的《泪水与梦想——一位大藏家的收藏传奇》 在书中,陈治木细数马未都的收藏之“罪”,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马未都的牛皮吹得太大”,马未都曾说过:“历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爷,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这么多年我没觉得碰到过什么对手。” 陈治木点评说:“牛皮吹得太大,这是一种愚昧和浅薄,除了乾隆以外,民国时期从上海迁往香港的古陶器收藏大家还有张宗宪家族,仇炎之家族,此外还有故宫专家孙瀛洲先生,台湾的鸿禧美术馆,香港天民楼葛氏家族等都是一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张宗宪家族的张永珍女士从拍了一件4000多万元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并捐给了上博,难说哪位藏家的瓷器可与之比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