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青铜范的人

2010-07-01 08:54 来源:桂林人论坛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要想从古玩艺术品的诸多收藏门类中发现一个尚不为人知的冷门藏项犹如大海捞针,如果这个藏项又因种种原因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就更加难得了。中华青铜网的版主王荣林先生就是位有心又走运的藏家,他的10余件青铜范就是藏界的独一份儿。

    范的“前世”

    常用词“模范”,用来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这个词语来自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一种方法——范铸法。范铸的大致过程是,用洗好的陶土做一件青铜器,这个陶制的模型就是“模”。“模样”这个词就是说器物和“模”是一样的。陶模烘干之后,在它表面再包裹一层陶土,等这个“外壳”干燥之后分成几部分取下来,再拼粘成一个整体的“范”。铸铜器的时候把铜水注入陶制的“范”里,冷却之后敲碎陶范,就得到了青铜器。范铸法离不开陶土,因为陶土原料易得,而且便于塑型。但对于需要大量复制的青铜器物而言,“一器一范”太麻烦了,于是用铜制范成为范铸工艺的一大进步。铜范可以精确打磨,做出细致精美的青铜器,但范和器物的熔点相差无几,浇铸的铜水会使铜制的范熔化,因此铜范只用来生产小件器物,技术切作的难度也使得人们渐渐放弃了使用铜范。现在出土的陶范量很大,而最常见的铜范是钱币范,生活用品的铜范存世很少。

    踏破铁鞋无处觅

    四年前王先生听说安徽的朋友发现了一只铜制的矛头范,玩过古钱和铜镜、略懂青铜器的他从没听说过这种东西,他赶忙去查书,可翻遍文物书籍也没找到青铜矛头范。网络上“青铜范”词条的检索结果也寥寥无几。就连《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中也只有一张砝码的青铜范照片。于是他带着好奇心特地跑了一趟安徽。他见到那只一尺来长的乌黑的矛范,第一反应就是竟然还有这样的青铜器。从那只矛头范开始,王先生就利用做古玩生意的优越条件,铺开人脉,从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交换、收集起青铜范。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从天南海北得到十件青铜范,有矛头范、铃铛范、铧犁范、带扣范、佛像范、铜球范、车马饰范等数个种类,时间跨度从战国起到汉、唐、金、元、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在王先生苦苦搜集青铜范的时候,他自己却不知不觉地填补了青铜器收藏中的一项空白。由于青铜范存世稀少,在各大博物馆里都难觅它们的身影,有关文物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及。王先生的青铜范有一件巴掌大小的唐代擦擦佛像范。这只范的包浆色泽碧绿,里面则是发亮的古铜色。王先生拿出一块橡皮泥填进范里,几压几捏之后,从范中剥离出一具体态婀娜、肌肤丰腴的佛像。他托着泥像带点自豪地说,目前这种类型的陶像在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到了三四万元,而“复制”佛像的“范”却没几个人见过。现在王先生最想得到的是“铺首”的铜范,他曾听朋友谈起过这种东西。但他也说,因为青铜范的稀有,或许他明天就会与朝思暮想的“铺首范”相遇,也可能永远也没有机缘与它邂逅了。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