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糖纸收藏第一人(2)

2010-07-01 08:10 来源:桂林人论坛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白相”中长学问

    “一开始纯粹是白相,到后来才发觉糖纸里面学问多!”

    英文商标和亮色是民国糖纸的特色,素雅的花纹和新风景则通常出现在解放初期的糖纸上。而在赵先生的收藏里,约一半的糖纸来自文革时期,它们的图案也最出挑。这也难怪,那时,连糖纸也承担了政治宣传的任务。革命语录、8个样板戏、手持“红宝书”的青年都一一跃然糖纸上。

    赵先生喜欢从厂名、地址、商标里琢磨细节。瞧,200多张“冠生园”糖纸,记载了中国糖果业的发展历程;从“ABC”、“塔牌”到“三喜牌”的沿革,品牌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上海爱民糖果饼干厂的沿革轨迹;著名的“西区老大房”,文革期间一度曾被改名“新风尚食品厂”。每冒ご到这些,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向往昔岁月的窗。

    想寻找设计者

    让赵先生有些遗憾的是,虽然身处中国糖果业最发达的上海,但兴许是因为一张糖纸价值最多几百元,目前,他的圈内同好不超过10人,而广州、北京等地糖纸爱好者的规模已达数百人。

    而他更大的遗憾在于,由于糖纸太容易被丢弃,一段段往事就这样湮灭。因此,在他的藏品里,一张标注着“1966年12月27日”的手绘设计图稿格外珍贵,标价达1500元,各地糖票等相关藏品也颇有身价。年内,他想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成书出版。

    赵先生曾顺着老糖纸上的地址,踏访了20余家糖果厂的旧址,结果大多数早已物是人非。有幸找到了凯福糖果厂(创立于1948年,解放初期规模较大的糖果厂之一)95岁的创始人,他对于往事也已淡忘。正说着,赵先生拿出一张几个月前的《新民晚报》,原来,吸引他的是寻找“老光明”商标设计者的追踪报道。赵先生也想通过本报,探询一下,当年为大家绘制甜蜜的前辈们,如今身在何方?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