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先生心目中,1976年前的糖纸才值得收藏。因为糖果在过去是招待贵宾和节庆时才有的食品,它的包装可不敢马虎。大一点的厂家都聘有自己的画师,力求与众不同。况且由人手工精描细画出来的韵味,是如今的电脑用再多的绚烂也无法企及的。 一剥、一揉、一丢,小小一张糖纸通常难逃这样的“命运三部曲”。而在42岁的上海人赵国余手里,它们却享受了洗净、展平、入册的特殊“礼遇”。 上周末,以老糖纸收藏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赵先生,捧着8大本文件夹来到本报,讲述了他和1万多张老糖纸的故事。 只收藏“老”糖纸 赵先生只收藏“老”糖纸,翻开文件夹,卷糖、块糖、立体糖、两头扭转而成的“鸟结糖”、枕式糖、棒头糖、象形糖……若干年前的糖果真是变着姿态穿花衣,着实令人眼界大开。 其中,最早的一张已有近90岁高龄,最晚的一张也要追溯到1976年。 上世纪30年代的旧糖纸上,泳装美女手持团扇含情脉脉,绘画技艺丝毫不输月份牌;“老虎牌”五味水果糖,在当年可是高级糖。戴敦邦、贺友直、赵宏本等当时已声名显赫的连环画家,原来竟也是糖纸的作者——在一张红白相间的“上海奶糖”糖纸上,一位小姑娘正忙着浇水洗衣,两侧则用精巧的小铲和小桶图案作为点缀,这正是戴先生的画作。赵先生说,从邻居姐姐手里拿到两颗口味馥郁的上海奶糖是他儿时最开心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