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追思文物,怀想前朝礼仪。米芾拜石,重在古趣,并非仰慕那些随处可见的石块,而是百里挑一取石之精华。近代鲁迅赏玩汉朝文物,旨在深究学问与文玩的联袂之理。郑振铎迷恋汉唐雕塑,求得“百代消亡唯瓷永存”之意味。还如刘铁云、罗振玉等大家,倾心甲骨文,皆在拜古,寻文字流变之踪迹。再说西人,德国人谢里曼发现希腊文化遗址之后,痴迷于希腊古物对现代的影响。法国人商博良见识了古埃及文化,深感现代文明之浅薄。英国人索恩搜集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是想寻找欧洲文化之源流等等。可见中外藏家趣味大体相同,趋古能汲取文化之源,体察精神之变,得人生轻与重的差异,从仰慕古趣进而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王世襄玩古的心态大约就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所以,在他家具研究的书籍中,每每从仅仅几百年的藏品中探其古意堂奥,也就是说,物品是表象,而索其文化之脉,才是真意。 可能在王世襄先生眼里,真正的藏家应该是一个学问家,然而从当今看来,这个尺度太紧了。王世襄先生藏品这么精,学问这么好,调子这么低,以此标准,门缝太小,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挤进这收藏家的大门,这也违反了中国人众乐乐的心理。如果放宽标准,大门洞开,又可能泥沙俱下,你我他七大姑八大爷都成了收藏家,如此奈何?像王世襄这样的高人索性否认自己是一个收藏家,当然这未必是他的本意,仅仅是我的猜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