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喜欢收藏古籍和研究版本目录学的人,对黄永年先生的名字是不会陌生的。黄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唐史专家、文献学家和篆刻家。还是吕思勉、顾颉刚、吕贞白和龙榆生诸先生的弟子;著名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之婿。祖籍江苏江阴,1925年10月出生于常州。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被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1956年随上海交大迁往西安,翌年因“大鸣大放”中有学生闹事,黄先生力主化解矛盾而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调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晋升为教授,后长期担任陕西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2007年1月16日病逝于西安,享年八十二岁。一生撰写、编纂和校勘的著作有三十余种。我十年以来购读的黄先生著作有:校点本《吹网录》、《鸥陂渔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学苑零拾》(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黄永年印存》(中华书局2004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数种。 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不掌握文献史料和不了解古籍版本知识,那他(她)的研究水平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也势必阻碍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黄先生强调治学要熟读常见的“正经正史”性的基本典籍,购藏古书不是为了撰写文章而去寻求所谓的稀僻史料,应该是作为一种业余雅好,作一种文玩收藏来看待。如能将购藏赏玩古籍与学术研究兼享的话,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大可不必刻意为之。所以他能够长期在这种陶冶性灵的赏玩之中,勤学苦研,无师自通,最终成为当今第一流的藏书家、文献学家和古籍版本学家。他经常言传身教地规劝他的学生:“作为一介书生,在买旧书古籍时千万不要与人争强斗胜,花昂贵的大价钱买旧书,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黄先生曾经说过:“书非读不必藏也。”世上好书买不胜买,关键是看你是否有能力和机缘得到它。藏书要量力而行,在精而不在多,更不可有非分的贪婪欲念。否则你的藏书之路将走不远,你的藏书也不可能会长期的拥有。 有一次黄先生与弟子辛德勇博士同游旧书店,辛德勇看见一些朱墨套印本,可能是明末较著名的凌家或闵家刻印本,价格也不算昂贵。就询问黄先生:“此书刻印得很漂亮,自己是不是可以购藏一部赏玩?”黄先生断然批评说:“你是念书人。过去正经念书人的书架上,要是摆上这样的套印书,是很为人不齿的,所以你不要买这样的书。”由此可见,黄先生购买收藏古籍,纯粹是做学问人的路数。他赏玩的古旧书籍也是念书人所关注的书籍,现在流行的增值或投资概念,绝对不他的考虑之中。辛德勇后来遵循恩师指教,也成为了一名藏书家和古籍版本专家。他曾用比较低廉的价格,购得史可法《史忠正公集》乾隆原刻本、陈澧《东塾读书记》最早刻本、《林和靖诗集》雍正桐乡汪氏写刻本等许多古籍善本,这与黄先生当初的循循善诱是密不可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