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收藏银器

2010-06-18 07:49 来源:扬子晚报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发簪、发钗、发花、钟铃、银锁……一位洛阳市民数十年来潜心收藏民间银器,名气传到了北京。2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与《鉴宝》节目编导来洛,专程为他制作节目。这位市民叫周建立,今年69岁。 

    央视编导称,个人收藏这么多银器全国少见

    22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涧西南昌路南头某小区周建立的家中。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在一间卧室的墙上、桌上、博古架上,挂满、摆满了各种银器,叫人叹为观止。

    老周告诉我们,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发展于两汉,唐朝达到鼎盛。他收藏的银器,远溯战国汉唐,近揽明清、民国,不少为历代传世的民间银器精品。

    我们看到,这些银器从银冠、发簪、耳环、压襟、手镯、银锁、银扣到文房四宝、刀枪剑戟、餐具、酒具、玩具等,有的数千克重,有的只有1克。战国时期的错银龙兽代勾、唐代的蔓草珠点大面盆、宋代的五福捧寿大酒壶等银器,做工考究,精美绝伦。

    在他家的墙上,“百图钟铃”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里挂着100个银铃,大的如枣,小的如米,花鸟走兽,图案栩栩如生。还有那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狮子虎头”,活龙活现,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上千支历代女人使用的发簪、发钗、发花,令人眼花缭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评价说:“这是一个被历史遗漏的文化领域,周先生的收藏和研究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央视二套袁辛编导说,个人收藏这么多银器全国少见。她将制作6分钟的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

    收藏缘于对民间银器文化的酷爱

    老周说,自己在旧社会度过了13年。7岁前戴过胸前项圈、银锁、手镯、脚镯、裤铃、鞋铃等大小不一的银饰品。记得有一次父母让戴一顶镶有许多银饰品的大风帽,沉得很,自己哭着不戴。爷爷奶奶说,不戴不行,它能驱邪降福,保佑平安。此情此景,老周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的一天,他路过老城一家加工首饰的店铺,见到有个老人拿着个银杯,要给其女儿做银手镯。银杯上盘着两条龙,非常精美。然而,银匠一锤下去,银杯就碎了。他当时很心疼:老祖宗的东西就这样毁了。从那时起,他萌生了研究民间银饰文化的念头,收集、研究银器。

    初入收藏这一行,由于不太懂,老周曾错把今品当古物。他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有一年,他在农村看到一个“唐代小粉盒”,其纹、刀法、线条、珠点等工艺极似唐代遗物,就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后来请专家鉴定,也未认出“唐代小粉盒”系出自今人之手。老周说,看来洛阳乡间还有制作银器的能人。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