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 天天拿着放大镜破解“铜钱密码”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革胜成了银行正式职工,比起纸币,他更喜欢玩铜钱。 吴革胜渐渐在圈里有了名气,单位领导也知道了,正巧官方权威工具书——《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下称《北宋卷》)正在编撰,2000年,吴革胜作为“特殊人才”,被调到《北宋卷》编辑部任副主编,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符合泉志》是之前记录北宋钱币最翔实权威的一本书,耗费了日本几代人毕生的精力,历时两个世纪才成书,记录了北宋的1400多种钱币。 古代因铸造水平有限,同一种钱币,在不同铸局,甚至同一铸局的不同时期,都会有所差别,这就构成了不同版别。同一种钱币版别不同,收藏价值就会有天壤之别。 版别差异非常细微,包括钱币大小、厚薄,字体肥瘦,甚至中间方孔宽窄,都成为构成不同版别的“达·芬奇密码”。 吴革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破解这些密码。他手边总有一个放大镜。 书还没出版就被日本人订走300套 2006年,《北宋卷》正式出版,记录了3400多个版别的钱币,比《符合泉志》多出2000个。 在写书过程中,当时的北宋钱币收藏第一人阎福善,摸清了吴革胜的品行,也被他对钱币收藏的执著毅力打动,决定将毕生所藏,悉数传给吴革胜。这样,《北宋卷》记载的钱币实物,85%后来成了吴革胜的私人收藏。吴革胜也成为北宋钱币收藏第一人。 吴革胜并未因曾参与《北宋卷》编撰而止步,2008年,由当时的北宋钱币收藏第一人阎福善主编,吴革胜主笔撰写的《北宋铜钱》出版,版别又增加到3700多个。这本书尚未出版时,日本就有人在网上订购了300套。 【谈收藏】 深入铜质的“入骨锈”都能造出来 收藏30年,吴革胜亲历圈内的风云变幻,时常感叹现在的收藏环境大不如前,“以前到处有‘漏儿’(行话,好东西)可捡,现在几乎遍地‘地雷’”。 吴革胜说的地雷就是假货。他说,造假水平也“与时俱进”。铜钱上的铜锈是辨别钱币真假的重要信息,有人就刮掉价值不大的真钱上的铜锈,粘到造出的“稀有钱币”上;还会将价值不大的古钱币化成铜水,再造值钱的古币,这样即使是用化学方法检验铜铅含量,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最厉害的造假手法,连深入铜质的‘入骨锈’都能造出来,有时行家都会误认为是‘开门’东西(行话,真东西)。”吴革胜说,再牛的收藏家,一个月不去市场逛逛,眼力都可能赶不上小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