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27元,15元买了铜钱 1979年,郑州国棉一厂家属院里,一个普通人家11岁的孩子爱上了收藏。启蒙老师是楼上一位姓赵的伯伯。伯伯家里有很多书,更有很多“钱”——各种各样的古钱币。所以当别的孩子玩泥巴时,他已藏在赵伯伯的屋子里“数钱”了。 1984年参加工作,一年里当过服务员、看大门的、烧锅炉的、开电梯的。干了多少活不知道,只记得第一个月工资27元,他花了15元买了几枚铜钱。 蹲一天淘了一枚铜钱大病了3天 赵伯伯送他一本北宋钱币参考书《符合泉志》,日本人写的,这本书当时非常稀少,谁有这本书,谁就能找到“最好的钱”。 收藏中国钱币却要看日本人写的书,这让吴革胜“很受伤”,他暗自立志:一定要写本书,给日本人看看。 1987年夏天,他得知物资回收站收了500多公斤铜钱,一大早就飞奔过去挑。 太阳西斜时,他见到一枚铜钱上有“得壹元宝”四个字。多年所学告诉他,这是唐代叛将史思明所铸,收藏界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顺天元宝也为史思明所铸,也很稀有),他高兴坏了。 由于蹲在地上一整天连口水都没喝,吴革胜中暑大病了3天。 周末休息他就骑自行车到巩义、新密“下乡”,有一次他在一村民家发现做灯绳吊坠的一枚铜钱有点意思。 “那是个共字圆钱,战国的。”吴革胜说,他想买,可人家不卖。他前后去了4次,可人家就是不松口。后来吴革胜打听到这家要盖房,就花钱买了一车砖送过去,没再提“钱”的事。一周后,那家人主动打来电话,把铜钱送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