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咸丰年间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改嫁婚书 民国时期的订婚证书 王文君,男,1963年出生,路桥人。1999年开始收藏婚书,至今共收藏2000余份。其中,最久的有150多年历史,最大的尺寸是长200厘米、宽50厘米。 触电婚书 1999年的一天,我在路桥古玩市场闲逛。古玩市场上的东西千奇百怪,但出卖婚书,在当时还是极为少见的。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卖婚书,很惊讶。我在想,这个也可以收藏吗? 婚书的主人是宁波人,卖的是一张民国时期的婚书,绢质品,背景是精美的国画,整体造型非常漂亮。我爱不释手,10分钟后,我用50元钱买下了这张婚书。 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光顾各地的古玩市场,向古玩商预约,收集到好的婚书卖给我;电脑普及后,我又从网上广泛搜寻。 我每年都要跑几趟上海古玩市场,那里许多古玩店的老板都跟我混熟了。2007年的一个周末,我在上海古玩市场里逛,有个辽宁的朋友告诉我,他店里有一张宣统(溥仪年号)年间的婚书,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先看看。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婚书。我一看,吓了一跳。这是一张长200厘米,宽50厘米的婚书,内容是关于河南两户富庶人家子女的婚嫁契约,文字表述清晰连贯,纸质是红宣纸,属于上品。我收藏婚书多年,还从未见过这么大尺幅的婚书。 我问老板多少钱?辽宁人说6000元。这么高的开价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犹豫再三,没买。半年后,我再次去上海古玩市场。辽宁人说,想把店转让掉,这幅婚书4000元卖给我。我说太贵了,我们都让一点,3000元。辽宁人想想,答应了。 付钱的时候,想想3000元钱,就换了一张过时的婚书,还是有点心疼的。然而,回到家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比这张婚书尺幅更大、年代更久的,不由赞道“真好”。 淘到一张好收藏品,就像农民庄稼大丰收,淘金者淘到黄金,心情好得无法形容。所以,每收藏一张好婚书,我的内心都会充满了喜悦之情:冥冥之中,有幸相遇,这是缘分哪。 婚书藏品之最 我目前收藏的婚书有2000多份,除了香港、澳门外,全国各个省份的都有。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数量之多,无人能匹。 我收藏的婚书,不仅从量上取胜,更从质上取胜。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本准则:从横向考虑,婚书须体现不同地域的特点,从纵向看,婚书须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征。同一版本的婚书,最多收藏不超过3张。 细细分类我的收藏品,从时代上划分,清朝的有一百六七十张不同样式的婚书,民国的有三四百张,解放后文革前的有上百张,文革时期的有156张,改革开放后的婚书变化少,只须收藏有代表性的几张就够了。从数字上统计,我收藏的婚书至少有700种不同的样式。 这么多的婚书,得意的收藏自然不少。我收藏的年代最早的婚书是咸丰年间的,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 1950年5月1日,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一年的结婚证书,非常有历史价值。我从网上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搜到了一张1950年12月的结婚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