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政要曾以两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在华日本文物收藏大家王雪先生的一只宝瓶,遭到王先生的婉拒。因为他有一个宏伟的志愿,那就是:将自己珍爱的全部藏品,捐献给正在筹建中的“中日友好博物馆”,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做贡献。 王雪,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理事长、保护在华日本文化艺术专项基金主任、中日友好博物馆筹委会主任。 辛勤耕耘 成为最“富有”日本文物收藏家 提起收藏日本文物,王雪先生很平静地说道,也许就是缘分吧,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云淡风轻。从最初的“偶遇”到兴趣使然,王雪先生在收藏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数万件日本文物,其中属于日本“国宝级”的就有2000余件,这些文物中,拿出每件藏品,都有一个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这些藏品,跨越10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贯穿中国唐、宋、元、明、清和近代的民国时期,艺术门类包含广泛,有书画、陶瓷、铜器、漆器、刀剑和铠甲等。种类齐全、涵盖面广。据王雪证实,这些文物全部来自中国民间,大致有3个途径:一是1000多年来中日文化的交流;二是抗战时期日本战败后留下的大量文物;三是部分友人的赠与。这不能不说是王雪先生的骄傲。在收藏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其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藏品本身的经济价值所能承载的。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日本政要曾开价两亿美元收购其中一件非常珍贵的瓷瓶《三节葫芦瓶》,这个瓷瓶是日本天皇赠给日本军国主义的典型代表乃木希典将军的。但是这位日本友人的要求被王雪婉拒了,因为王雪知道,这只宝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绝不是用金钱所能买得到的。这只宝瓶背后隐藏着一段中国人民的悲惨史,它以铁的事实,从反面告诉我们中日友好的极端重要性! 坚持不懈 由“收藏”而引发的文化产业链 艺术不分国界,王雪先生收藏的这么多在华日本文物,蕴涵的是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友谊,它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将在中日友好发展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振兴规划》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中国的文化像经济一样走向国际。 这对王雪先生来讲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遇,王雪先生深知,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落入收藏“小我”的窠臼。他说,我现在就喜欢跟年轻人聊天,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思想活跃,反应敏锐,同他们交往,可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迪。王先生认为,藏品是个纽带,也是个平台,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中日两国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两国的历史,以便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他指出,这些文物藏品也不会局限在目前这个规模,还要广泛吸收现当代一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包括绘画、动漫等等。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动态的、立体的、深入的,更是双赢的。 下定决心 要建立一个中日友好博物馆 “十年磨一剑”,王雪先生这把“剑”已不仅仅磨了十年,从一开始的接触、了解到最后的喜爱和升华,磨练的是自己的一个宏伟愿望,那就是建立一个“中日友好博物馆”,把自己珍爱的全部藏品捐献其中,使其永远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做贡献。 目前我国有博物馆900多个,但是还缺少一个“外国艺术品博物馆”。王雪先生建立“中日友好博物馆”的构想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这是他由简单的收藏,到被藏品蕴涵的意义和价值所感动而逐渐领悟到的,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事业,一个需要长期发展的、有益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崇高事业。他说,建立“中日友好博物馆”,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惨痛的历史教训,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