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色青青的低矮院墙下,一块汉白玉石碑静静地躺着。费力地翻转过来, “大王庙”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跃入眼帘。 茂密丝瓜架下,碧绿的叶子恣意地伸展。拨开它们,一排大小不一的褐色礌石露出庐山真面目。 更令人意外的是,院子里几口不起眼的大缸里全是 “宝贝”——掀开破旧的盖子,各式各样的瓷片闪耀着神秘的光彩。 这些,都是市民沈先生 “家庭博物馆”中的藏品。 据介绍,泰州大王庙是为纪念汉王刘濞而建,乾隆43年重建时镌刻了一块庙名石碑。后庙毁人散,但石碑被沈先生保留下来。他说: “这个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曾有收藏者出高价希望转让,我拒绝了。这是泰州的古物,以后重修大王庙时还可以安上。” “这些礌石,是打仗时用的。”沈先生告诉记者, “一般博物馆收藏的,是泥的,这些都是石头做的。” 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当属上万件瓷器残片。它们来自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纹饰丰富多样,色彩鲜明古雅,器型朴茂酣畅。从吃饭的碗到装酒的罐,从日常用具到各类装饰,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别小看了这些瓷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呢。它们不仅反映了泰州的盐文化、税文化,还见证了古海陵的繁华。” 沈先生今年50多岁,祖上以铜匠为业,世居泰州,且一直住在古运河挑坝码头遗址附近。所谓的挑坝码头,是指从明初到清初存在的一个 “上河”与 “下河”的分界码头。因为当时码头两边水位落差较大, “上河”来的瓷器运载船只能停靠在坝头一侧,“下河”来的运盐船则停靠于另一侧。挑夫就在挑坝上,将两边船只的货物“互倒”。而在运载过程中,一些损坏的瓷器就被人随手扔了。 “当时,仅泰州和扬州两地建有这样的挑坝。官府还在码头设立收税点。”沈先生说,可以想象,当时的泰州,商贾云集,富庶殷实。 后来,古运河挑坝码头逐渐衰落,码头边陆续建起很多房子,瓷片都埋进了土里。“2002年左右,我家附近开始建造新楼盘,挖土机挖出了很多碎瓷片,于是我开始留心收集、研究……” 对自己的 “宝贝”,沈先生如数家珍,爱不释手。现在,他们一家面临拆迁,失去了收藏条件。几个月来,沈先生忙着为这些 “心头肉”寻找好的归宿。 经过多方联系,好消息终于在昨日上午传来,市博物馆到沈先生家中将汉白玉石碑、礌石等6件古物收藏;那几千斤瓷器碎片,市博物馆今天也将派专车上门收集。 “这下,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沈先生高兴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