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张连志几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名人,主要就是因为他花费8年时间建造了一座古董瓷房子——如今那座全身贴满上亿片古董瓷片的瓷房子,已经成为天津市旅游线路中必不可少的一处人文景点,一天的门票收入据说就可以达到四五万元。 如今已是加拿大国籍的张连志,却早在几年前就将位于温哥华的两处别墅卖掉了,因为他还要在天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收藏不是拍卖场上举牌 5月10日“母亲节”那一天,张连志“疯狂”收集了1000块古董搓板,还有100年前普通家庭妇女们使用的木桶、面盆和洗脚盆等用具,在他的瓷房子中公开展示。虽然说那些搓板至少都有100多年的历史、时间上可以划为文物,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它们依然是“一钱不值”,即使真要拿到古董交易市场中,也一定很少有人问津。 收集这么多“不值钱”的东西,这个人想要做什么?张连志告诉记者:每一块古董搓板上都凝结着伟大的母爱,睹物思人,这其实就是收藏最本质的意义,与价格无关。 面对如今越来越汹涌澎湃的艺术品收藏热潮,张连志却有着自己的冷静观察:目前中国的收藏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冲着“升值”、“捡漏”、“炫耀”等急功近利的目的,甚至把一件古董当成了一只股票,企图一夜暴富⋯⋯因此,今天在中国,真正的收藏行为其实并不多。 所以,张连志就用了这样一个看似“极端”的收藏搓板展示,来颠覆如今已经变得相当扭曲的收藏行为。 抢购流失海外的国宝 回忆起自己最初的收藏动机,张连志说主要源自于他在海外的生活。在海外碰到的中国各类珍贵文物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每一次见到都让张连志心痛不已。于是,他独自开始了海外收藏中国文物的历程。其中,最有成就的收藏领域是石造像。 从最珍贵的北魏时期宫廷石造像,到元明清石佛像,在张连志亲手创办的华蕴博物馆中,珍藏着上百件。在这项历经近20年收藏石造像的过程中,张连志被人称为“疯子”,甚至在过机场安检时屡屡受阻:大老远从国外不带名牌奢侈品、却抱回来一个石头佛像,究竟想要干什么? 去年在纽约苏富比秋拍现场,出现了一尊北魏时期的石造佛头像,最终以近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张连志说:好东西终究会被世人所认识。为什么北魏时期的石造像最珍贵呢?首先,佛教是在大约那个时期传入中国的;其次,当时皇家推崇佛教,对于石造像的雕刻要求几近完美无缺。换句话说,如果工匠们不殚精竭虑就将面临杀身之祸。这样凝结着当时艺术家们生命的艺术品,必然会成为如今国宝级的文物。 要把“鬼吹灯”变成现实 在当今“80后”人群中,一些反映盗墓故事的“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异常热销,但有谁知道那里面故事的来源很多就是出自张连志之口。 从上百年来最初天津那些走街窜巷淘换玩艺儿的“呵大筐”们,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鬼市”中,不知流传着多少亦真亦假的古董传奇故事:前清遗老遗少们生活困窘,又不好意思公开变卖家传,于是只好隔着门缝偷偷与“呵大筐”们交易,常常为了几个小钱换出去了官窑重器;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民间的古董交易逐渐在凌晨四五点钟的“鬼市”中蓬勃开展,如今闻名亚洲的北京潘家园市场就是这样诞生的。古玩圈子中,这一类的故事更加举不胜数、精彩纷呈。 现在,原属于圈内的诸多故事已经广为人知,甚至添油加醋成了畅销小说。虽然一方面提高了中国文物、古董在人们心目中的知名度和重视程度,但另一方面又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随之“发扬光大”了,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众们的视听。 张连志决定出手,再做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古墓寻宝。在他当年四处“下乡”收集古董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被当地人盗挖的古代墓穴,墓中不少珍贵的文物遭到破坏,令人扼腕。张连志说他要走访其中最知名的几处古墓所在地,将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让人们对于古墓有更真实、更科学的认识。 成功者都是病人 每天中午起床,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这就是张连志每天的生活。虽然有着自己的餐饮集团,但他经常忙得上顿不接下顿,等到晚上觉得饿了,才发现厨师们早已下班了。有时候张连志也在问自己:究竟这样忙碌为什么?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 但他一看到自己收藏的石造像,那一件件似乎出自鬼斧神工的艺术品,令人不仅神往:当年雕琢他们的工匠们,穷其一生能够完成几件作品?历经几代人完成的作品又有几件流传到了今天?在那一件件古代伟大艺术品面前,个人马上就会变得渺小。就在这一次次大与小的思辨中,收藏家也一次次完成着自己思想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