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戏迷珍藏一摞老戏单

2012-01-02 08:58 来源:仙游论坛 funtesy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这几天,家住汉口友益街尚德里的曾昭乾爹爹整天乐呵呵的,原来,这位看了一辈子戏的地道老戏迷意外地找到了自己收藏了半个世纪、却一时放失向了的“宝贝”——一大摞上高中时看的老戏单。

    原来,临近新年了,那天老伴趁着天晴拾掇屋子,清理出一堆旧书报等着废品回收的上门。曾昭乾爹爹无意间发现,一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戏单被混在废品堆里,他赶紧宝贝似地抢了过去。老伴还不解:“不就是些有年头的废纸,至于吗?”“你不懂,你不懂。”曾昭乾爹爹满眼含笑,连连摆手。

    看着这一册册老戏单,曾爹爹一下子被拉回到50年前的高中时代——

    票价蛮便宜:

    省两碗热干面看场戏

    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没有现在这般丰富,更没有一台电视机、几十上百个频道让你坐在家里尽情在艺术天地里遨游。不过,那时作为文化大码头的武汉,市民的文化生活倒十分丰富,除了新华、中原、解放等各大电影院,更有民众乐园、武汉剧院、和平剧场等各种剧院里的舞台演出,那热闹景致是现在无法相比的。

    1961年至1965年,正是“文革”前夕文艺百花齐放的最难得的日子。那时,曾爹爹还在武汉七中读书,他的课余文化生活除了看电影,便对歌剧、话剧类情有独钟,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看戏。

    “每周都去看戏?那得花多少钱?”“是啊,你别不信,那时票价十分低廉,看场电影、看场话剧只花一角五分钱到三角钱,一碗热干面一角,省两碗热干面就能看场戏了,穷学生这才成了消费常客。”曾昭乾爹爹认为,正是适宜的消费水平刺激了观众的热情,培养了众多的铁杆戏迷,而铁杆戏迷的捧场又促进了舞台艺术的繁荣。

    那时候,由武汉人艺演出的阿塞拜疆喜剧《货郎与小姐》精湛华美,8个角色终成4对佳侣,传为美谈;武汉姑娘谢芳主演《青春之歌》等影片后,回汉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江城观众争相捧场;湖北省话剧团翻演的方言话剧《七十二家房客》把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此外,《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名剧常演不衰;郭沫若、曹禺、田汉等名人大家的《武则天》、《孔雀胆》、《日出》、《雷雨》……都纷纷在武汉演出。

    场面超宏大:

    露天上演舞蹈史诗《东方红》

    在一大堆老戏单中,大红封面的《东方红》戏单最扎眼,也最厚实,“这可是我看过的排场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音乐舞蹈舞台剧,那可是学习北京、举湖北全省之力制作的舞台剧。”曾爹爹激动地说。

    1964年,当时的中国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这一特别的日子,《东方红》横空出世。“那场面大了,3000多人参加演出,周恩来担当总导演。”《东方红》在全国火了。随后,湖北也成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办公室,专门筹办“湖北版”的《东方红》。“那时候,大中小学校的音乐老师都被拉进来,参加业余合唱团。光节目就有38个,参加的演出单位八九十个,参演人员和工作人员达上千人。”曾爹爹介绍说,1965年2月,《东方红》第一场在武汉剧院演出。由于参加合唱的人员太多,舞台上站不下,在武汉剧院演出时,只能在舞台外围临时搭建几圈环形楼梯用来站人。“《东方红》演出的前面几场,场场爆满,购票队伍排到了解放大道上。由于观众太多,武汉剧院显得小了。后来,就干脆在中山公园搭建露天舞台,每场就能容纳几千人观看。”

    观众特追星:

    三镇市民挤看“白毛女”

    而在这些戏单当中,曾爹爹最喜爱的是武汉姑娘谢芳主演的《白毛女》和郭兰英参演的《槐荫记》。

    “谢芳,你们年轻人可能不认识,她可是湖北黄陂人,主演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举成名。”曾爹爹激动地说,“那时她就像现在的章子怡,人家可是大明星。她来武汉娘家演出,你想想会是什么场景?!”

    曾爹爹说,那次,谢芳和丈夫张目回娘家,联手出演歌剧《白毛女》,谢芳演喜儿,张目演大顺,二人的“对手戏”,在武汉大受欢迎。

    “那时候的人们,追星阵势一点都不比现在差。演出结束,谢芳和张目他们最后谢幕,观众都挤到舞台前鼓掌喝彩,演员光谢幕就谢了三四回,观众热情,不让走啊!”

    而让武汉人感受到人民艺术家风采的,当数参演古装歌剧《槐荫记》的郭兰英。“在歌剧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散去,在台下整齐地高喊‘郭兰英,郭兰英——’。她不愧是人民的艺术家,加唱了一首《南泥湾》。谁知,这一下子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观众更不走了,纷纷挤到舞台前。郭兰英也被热情的观众感动,又唱了两三首歌才离去。”

    讲起这一段往事,曾爹爹两眼明亮,仿佛沉浸在往日的幸福回忆中…… 文仙游论坛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