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的江湖里,有个人叫“老胡”

2009-12-15 16:40 来源: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令人闭口不言的共谋掩蔽了名贵木料市场的真面目。大部分的圈内人———木材进口商、仿古家具的制造商和木器成品销售商,都保持缄默;而大部分的圈外人———玩家和媒体,却都蒙在鼓里。

    许多圈内的人不言语,因为他们和名贵木料市场的黑暗内幕有着利害关系。其他的圈内人则害怕说出来会被孤立和报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游戏规则———在这些不便于向外人道的“规则”的约束下,太多的内幕只能在圈内讨论而无法公布于众;刻意隐瞒的真相,漫天飞舞的小道消息,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圈内人心照不宣,而圈外人雾里看花。

    (一)

    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也许,这就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除非有人会跳出来,拿着长矛挑战风车,像堂吉诃德那样———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那只是个披着理想主义斗篷的疯子。
江湖里,还有这样的“疯子”吗?
    老胡说,有的。

    “我,就是个疯子!”

    眼皮耷拉着,蔫蔫的,老胡给人的印象总是睡眼惺忪。老胡还不爱说话,闷闷的,像个锯了嘴的葫芦。除非聊的话题与木头有关。

    “老胡”其实并不老,才30岁。但在玩紫檀的圈子里,老老少少都这么叫,加上京腔特有的儿音,透着热乎乎的亲切。时间长了,“胡晓鹏”这个大名反而不被人在意了。

    叫“老胡”,其实还含着一层尊重。老胡是真懂木头,尤其是紫檀。对于他的眼力,圈子里的人没有不服气的。碰上拿不准的事,请老胡过过眼,基本上不会“吃药”———买到假货。老胡有个原则,自己没把握的,从不乱下结论,不懂装懂。“老胡绝不会说假话,除非他不说话。”这是圈子里给的评价。在这个被圈内人形容为“扔一块砖头能砸中仨骗子”的行当里,“实在和本分”已经是一种濒临绝种的品质。因此,老胡格外被大伙看重。

    老胡成为一个紫檀爱好者,是五年前的事。

    “紫檀?是不是做香用的那种木头?”这是老胡当初问的第一个关于紫檀的问题。从完全的一窍不通到疯狂的痴迷———老胡飞快地完成了其间的过渡,尤其是当他拥有的时间和财富足够支撑起这项爱好时。老胡当时还没有像后来那么落魄,手里有着两个效益不错的电脑维修店。
对五年前京城紫檀市场比较了解的人或许还能记得,那时候,有位身材单薄的年轻人,开着辆夏利,四处购买紫檀木料。“北京城里卖木料的地方,我都去过。”老胡说,与那些动辄出手数十万、上百万元收藏成套明清家具的藏家不同,很多玩家看重的是材质,是不是古董倒在其次。“甚至买来木料,自己做些文玩小件。”

    老胡购置了一整套的木工设备,“天天锯,天天磨,每天身上都是红色的粉末。”整套的家具做不了,就做些笔筒、手串一类简单的。这个16岁就走上社会打拼的东北汉子,为了糊口,洗过盘子,下井挖过煤,干苦力伐过树,开过出租车……当他不必为了生存,只凭着喜好去干一件事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那时候,我总是隐隐觉得自己未来会是个出色的紫檀工艺大师。”

    为了了解紫檀,小时候对学习有着很大抵触情绪的他,开始疯狂地购书,查阅一切与紫檀有关的资料。老胡了解到,尽管《中国树木分类学》在给紫檀属豆科植物分类时,列出了十五个品种。但植物学家及木材学家认可的紫檀木,就一种———檀香紫檀,现在也叫小叶紫檀,真正的产地是印度南部的迈索尔邦。

    我国大量使用紫檀是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郑和下西洋后从东南亚带回了这种木材。此后,喜欢紫檀木的明成祖朱棣便派专人至南洋大量采办紫檀木,并成定例。“明代采办的紫檀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则是存储备用。这种带有掠夺性质的采办,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紫檀的生长极其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而且紫檀木出材率非常低。紫檀有‘十檀九空’的说法,能用的只有空洞和表皮之间的那点地方,一般出材率仅为10%,高的也不过是15%。”所以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南洋天然生成的紫檀林基本采伐殆尽。

    清朝宫廷使用的紫檀木料,基本上是明代囤积的。“伐不到大的木料,能弄到手的大多‘粗不盈握’。”清代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家具便逐渐开始用红木替代。同时朝廷也开始向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由于收购价格昂贵,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在这个时期几乎被收光。当时这些木料大都用在了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的装饰。“到了民国初时,紫檀木在市面上几近绝迹。”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仿古家具的兴起,各种各样的木料也涌入国内。“当市场了解到某种东西稀少的时候,这样的东西就会大量的出现。紫檀市场也如此,能不能买到真的,只能碰运气。”显然,运气当时并没有青睐于老胡。行家看了老胡买的木料之后,给出的鉴定是———他费心收集的木料,没有一件是真正的紫檀木料。

    老胡不甘心。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着实又下了一番功夫,对紫檀的特征背得透熟,与人聊天,张口都是行话、术语。

    “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充分掌握了书本上描述的那些特征,并对照着这些特征去买木料,那离‘吃药’就不远了。”这是老胡后来得出的经验。“那些东西,商家心里比谁都清楚,他会挖好了坑,等着玩家往里跳。”

    按图索骥的结果是老胡又一次交了“学费”。一气之下,老胡找了块荒地,一把火烧掉了所有的木料。

或许是因为他和紫檀真的有缘,或许是因为这场打击反而激发了他的执着,老胡非但没有放弃,而是在苦思冥想了几个晚上之后,带着行李,孤身去了河北。

    (二)

    隔三差五,老胡会请老师傅们下馆子喝顿酒,请教些疑点难点。老师傅们看他肯学,酒喝得尽兴时,一些压箱底的绝活也就倾囊相授。

    他听人说,河北有一些工厂,专门仿制明清红木古典家具。老胡琢磨,厂里肯定会有真正懂紫檀的老师傅。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也是假把式。这个道理,老胡明白。记得小时候学骑摩托车,怎么也学不会。后来干脆找了家摩托车的修理铺子,给人家当学徒。等到他把摩托车的构造、原理以及各部件的作用都摸透了,自然而然就会了。

    一路打听,他摸到了河北境内的一个小镇子里。装成找工作的模样,进了一家仿制古董家具厂里当学徒。

    做学徒,从开料做起。一根根不同种类的树材,用电锯剖成板材,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很累人。大叶紫檀、小叶紫檀、黑檀、海南黄花梨……每开一块木料出来,老胡都会仔细瞧瞧木纹、色泽,闻闻味道。纹路相似未必就是同一种木料,即便同一种木料取材部位不同,纹路也有差异;新开的木料,摆放一段时候后,剖面的色泽会有变化;气味好闻的木料不一定就是珍贵的———老胡不断积攒着经验,如饥似渴。隔三差五,老胡会请老师傅们下馆子喝顿酒,请教些疑点难点。老师傅们看他肯学,酒喝得尽兴时,一些压箱底的绝活也就倾囊相授。

    比如说小叶紫檀这种称呼的由来。“紫檀又称小叶紫檀,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老胡解释道,紫檀木料的产地不在中国,全靠从南洋进口。以前没有铁路,运输都得靠船。为了运输方便,紫檀木料的枝枝杈杈自然都会砍去,只留下木材主干。“叶子都没了,大小的比较也无从说起。所谓的‘小叶’应该指的是‘小眼’。因为在老师傅的经验里,紫檀的棕眼大小可以区分材质的优劣,小眼儿比大眼儿的好。

    “北京方言儿化非常严重,小眼儿外人听来就是小叶儿。外行人想当然就称之为小叶儿紫檀,久而久之,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至今。”

    不过,以前说的“小叶紫檀”与如今市面上有的“小叶紫檀”也是两码事。以前说的“小叶紫檀”指的是天然野生紫檀木料,而如今市面上更多的“小叶紫檀”则出自人工林。

    老胡解释,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印度政府对紫檀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引种,以挽救这一濒危物种。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末,印度迈索尔邦最初引种的人工林已经初步长成。懂行的玩家称天然紫檀木料为“老料”,把人工林出的紫檀木料称为“新料”。

    “新料硬度差,质地疏松,棕眼大,易开裂,颜色过于猩红并偏黄,与老料无法相提并论的。就好比施化肥长出的水稻和施农家肥长出来的水稻,我们吃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现在厂家使用新料做的家具几乎没有不做色的,不做色简直没法看,颜色还不如老红木深;此外还要用化学硬化剂进行固化处理,以增强木材本身的硬度。”

    即便如此,能买到印度人工林紫檀木料也不容易。“因为属于濒危物种,在印度,紫檀与象牙、檀香木一样禁止贸易。国内市场上见到的紫檀新料,除了从印度走私入境的,还有一些是非印度原产地引种的紫檀人工林。”

    “而紫檀老料更是难得,市场上遇到的比率不足千分之一。”老胡感叹道。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