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智慧(2)

2010-07-03 14:53 来源:慧聪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无私用柔的领导品质

    要在管理活动中做到“无为而治”,这对领导者的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无私无欲的道德境界、居下用柔的修养原则、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等。

    无私无欲的道德境界

    道家的“无私”就是没有私欲、没有私念,即不偏私,对任何事物都一律同等看待。管理者的所谓“私”,并不是一己之利的小私,而是“大私”,即所谓治国安民,成就事业之个人理想抱负。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理想抱负,就必须抛弃常人利益与欲望这类“小私”。

    高明的领导者,不是积累钱财货物,而是积累道德仁义。因此,老子告诫领导者不要贪心,要知足,即要求管理者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时要适可而止。道家又把这种懂得知足而不贪婪的为政方式称为“持盈之道”。

    居下用柔的修养原则

    在道家思想中,下、贱、弱、柔等都是道的特性,管理者应当遵循并将之作为自己心性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老子认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应该有一种甘居“下”与“贱”的心态,将居下守贱、示弱用柔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居下守贱、示弱用柔既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法,一种领导的智慧,更是管理者自我保护的法宝。《文子·符言》解说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时指出,作为管理者,存在着三种祸患:爵位高,会遭到别人的妒忌;官太大,会遭到别人的憎恨;报酬太丰厚,会遭到别人的怨恨。怎么办呢?文子告诫说:爵位越高,就越要谦卑;官越大,就越要小心谨慎;报酬越丰厚,就越要广济博施。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

    对于领导者来说,居下守贱也是获得人心归向的一种手段。历史上“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作为居高谦下的典型。

    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

    与居下用柔修养原则相关,老子提出“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要求。在他看来,领导者的外在行为举止应该是: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

    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我矜持,都是一种有意的行为,即有为,是一种“争”的心态。在老子看来,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一个人越是拼命追求某样东西,越是得不到这样东西。因此,不妨从事物的反面去考虑,不与人争,委曲求全。委曲反能求全,屈弯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

面对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海尔采取“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策略。在此策略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就是满足用户需求,获取有价值订单。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而这也就意味着创新。例如,海尔将大洗衣机微缩成“小小神童”洗衣机,虽然没有技术的突破,却在洗衣机的淡季市场创造出新的市场;“快乐王子007”冰箱解决了冰箱储肉出箱即时切的问题,空调无尘安装、冷柜上下开门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为企业带来了独有的旺销市场。

    不争,绝不是消极以待的哲学,绝不是无所作为、甘愿落后的思想,而恰恰是在更高程度上的“争”。海尔的高明,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