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本体,一切都要遵“道”而行,管理活动也不能例外。 “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顺性无为的管理原则 老子提出:管理者无为,人民自然就自我化育;管理者好静,人民自然就行为端正;管理者不无端生事,人民自然就富足安康;管理者没有私心贪念,人民就自然纯洁朴实(“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天下才不会遭受失败;只有不固执己见,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治理天下才不会蒙受损失。 管理者好比驭手,下属好比马匹,组织好比马车。马车是靠马在跑而不是驭手在跑,驭手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和指挥。马车的速度取决于马匹,组织的效益则取决于其成员的努力。 无为无不为的管理过程 道家说无为,又说无不为。在这里,“无为”是因,“无不为”是果。所谓的“无为”,指的是不要将自己的私欲、私念强加给外部事物,不要人为地、故意地造作。在这个意义上的“无为”,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依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有所为有所不为。 贝尔实验室是发明世界第一部电话机、第一部电传机、第一只太阳能电池,设计第一颗通讯卫星,发明第一盘有声唱片等产品的研究机构。要问该实验室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实验室负责人美籍华人陈煜耀博士指着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张条幅说:“凭这个。”这条幅上面写着四个字:“无为而治”。在这四个字下面还附有陈博士写的英文注释说:“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让人感到不需要他。”又说:“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在领导。” 无为而有为的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道家还设计了“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模式。这里所谓“上”指的是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所谓“下”,则指除了最高领导者之外的所有的组织成员。“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模式体现了组织分工的重要原则。不管一个组织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 老子十分反对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干预下属的工作,就像一个外行的领导者,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脚的。一个组织必须分工明确,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必须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组织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日本最大的电器企业——松下公司的创建者松下幸之助认为,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充分施展才能,公司的经营才能搞好。因此,从创业之初,松下就将公司的经营业务按适当的规模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有极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获得利润额的条件下,对所管产品的开发和人、财、物与供、产、销有权自主经营,全面管理。总公司不干预事业部部长的正常工作,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各事业部的积极性。 例如,当松下公司开始制造电热锅时,东芝的电热锅早已雄踞市场。按常理,欲保留电热锅产品,就该利用其他产品的利润来补偿。可松下却把它从原来的电热器事业部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事业部,使得电热锅事业部不得不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结果后来松下的电热锅占有了50%的市场。 企业家学会以“心”制“窍”,以“道”驭“事”,可以摆脱事务主义,统揽全局。 与“上无为”相对应的是“下有为”,即一般管理人员的任务在于运作具体的事务,对组织及其最高领导者所制定的目标、理念、原则进行具体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