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强硬然而公正

2012-04-18 10:22 来源:和讯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他以其尖锐、犀利的采访风格著称,并因出色地采访各国政治首脑而成为世界著名记者、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也因对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精彩采访,使得他的名字为中国人所熟悉

  法治周末记者 高 欣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移民家庭的男孩,痴痴地盯着刚问世不久的电视机。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出现在电视机屏幕中,让所有观众都指着他麦伦·华莱士问:“这个人是谁?”

  多年后,白日梦成真,男孩早已把名字改为迈克·华莱士。

  2012年4月7日,在康涅狄格州一家疗养院里,这位电视史上最强硬的“教父”在家人的陪伴下,安静地辞别人世。之前20多年,他饱受心脏病折磨。

  此时,离他94岁生日不到一个月。

  在叱咤电视新闻界近70年的时间里,华莱士塑造了电视新闻杂志的样式,最早进行电视调查报道、最早使用隐蔽摄像机暗访;残酷质问式的采访风格和不畏险阻揭露真相的顽强态度,使他成为电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华莱士的贡献不可估量,他在整个电视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EO莱斯利·穆恩维斯在华莱士逝世次日表示。

  华莱士总是能讲好故事,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退伍老兵、诽谤罪被告、抑郁症患者、丧子的中年父亲……无论生活如何糟糕,一旦面对镜头,他总是会带着好莱坞明星般的美好笑容,继续折磨各界名人。

  “他是一个传奇,他一直都是。”福克斯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罗格·埃尔斯说。

 

  电视新闻的完美典型

  “你忘记了灯光,忘记了摄像机,忘记了其他所有东西,你只是真真切切地,在和对方谈话。”在2006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华莱士如此说道。

  而他,就是为这样的时刻而生。

  尼克松、里根、普京、萨达姆、卡斯特罗、卡扎菲、邓小平、江泽民、马丁·路德·金、芭芭拉·史翠珊、达利……华莱士坐在他们对面,如临战场。对面的大人物忽然变成普通人,他们会紧张、会撒谎、会大笑、会哭泣、会愤怒、会答非所问、会摔凳而去……

  华莱士的采访方式更像是在审问,他的问题咄咄逼人,有时还会让人想起法庭上的“交叉盘问”,让来宾如坐针毡。而他在“施虐狂和聪明的好奇之间”的完美游走,又让观众和被采访者欲罢不能。

  “60分钟”首任主持人哈里·瑞森那曾这样评价搭档华莱士:“他有一点无人可比,那就是:他可以面带天使般的微笑,然后把一个让你脸红的问题直接砸到你的脸上。”

  在华莱士的全盛时期,人们都在说,英语中最让人恐惧的四个单词是:“MikeWallaceishere(迈克·华莱士来了)。”

  1979年,在面对伊朗领袖霍梅尼时,华莱士直言不讳:“原谅我,埃及总统萨达特说你是个疯子。”翻译支吾其辞,霍梅尼平静地回答:“萨达特是一个异教徒。”

  华莱士还告诉普京什么是腐败,告诉阿拉法特什么是暴力……一次次让人窒息的针锋相对,成就了无数经典时刻。

  彻彻底底的调查,因质疑而不时翘起的眉毛,经典短句“别掩盖了”、“你就说实话吧”,用“野心、刺激、贪婪、快乐和打击”精心组织的问题……所有这些,让华莱士成为电视新闻的完美典型。

  “他能钻进采访对象的身体里,30分钟后出来时,对面只剩下一具尸体。”华莱士的一位同事说道。

  “60分钟”制片人杰夫·法格说:“有时候,华莱士将揭露什么反而并不重要,观众们只是想听他会问什么。”

  “原谅我。”这是华莱士最喜欢的短句,就如同审问前的小小安慰。他说:“只要听到这个,你会明白:恶心的问题就要来了。”

  然而,华莱士并不只是个提问者。

  “伪证。”1973年,在面对深陷“水门事件”的总统尼克松的助理约翰·厄利希曼时,华莱士直截了当。

  接着他手夹香烟,开始镇定地宣读总统的一系列罪名:“为政治报复而计划审查税款、偷窃心理治疗记录、启用地下机构进行监视、干扰司法公正……所有这些,都是理查德·尼克松所为。”

  傲慢的总统助理不得不打断华莱士说:“你这不是在提问吧?”

  华莱士点头承认。

 

  “60分钟”

  在无数个周日晚的黄金时段,华莱士用他检察官式的无情质问,为4000万观众揭露真相。

  然而,这个日后被奉为电视新闻“圣经”的节目并非一举成名。

  1968年9月24日,星期二,晚上十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首播。残酷的迈克·华莱士和慈祥的哈里·瑞森那担任主持人。

  起初,关注硬新闻的“60分钟”并不被看好,也并未获得很多观众。但随着各方评论和新闻奖项的接踵而至,收视率逐步攀升。

  7年后,“60分钟”的播出时间改为每周日晚黄金时间7点,从此踏上王牌节目的大道。

  每周日的晚上,观众都会希望华莱士在面对各界精英时,能够问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而华莱士从没让他们失望。

  1977年至1978年度,“60分钟”跻身全美节目收视率前10。华莱士成为收视率的主要保证。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电视新闻亦可盈利。而“华莱士风格”也逐渐改变了电视新闻的传统风格,“60分钟”成为电视史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2001年,由于电视真人秀的大量出现,“60分钟”掉出前10,但依然保持在前25位之内。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至2011年度,排名第15位。

  杰夫·法格说:“华莱士热爱这份事业,他热爱成为"迈克·华莱士"。他喜欢当自己出现在采访现场时,人们感到紧张……他知道,并且他知道所有人都明白,他将去拿到真相。这是他的动力。”

  为了寻求真相,华莱士在采访中首次使用隐蔽的摄像机,以揭露社会不端行为。华莱士总是冲在最前面,身后的工作人员用隐蔽摄像机,记录下当事人面对真相时的惊讶表情,以及拒绝接受采访时摔在华莱士面前的房门。

  这种新鲜的采访形式成为“60分钟”的主打,在被电视界纷纷效仿后,华莱士终止了“暗访”。

  罗格·埃尔斯说:“很多看着华莱士的采访长大的观众都对他满怀敬意。因为他不做表面文章,也不为肤浅亮相,更不会矫揉造作,他确确实实地是在努力为观众服务,这让他伟大。”

 

  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故事

  华莱士总能讲出好的故事,而付出的“代价”却是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好故事。

  1968年,华莱士在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会场被摁倒在地板上逮捕;36年后,86岁高龄的华莱士因对某位政要提问时引导性过高而再次被捕。

  1995年,一位前烟草公司职员对“60分钟”检举,声称烟草协会行政官员明知尼古丁会致人上瘾并导致疾病,却故意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

  冲破重重阻力,这期节目终于在1996年2月播出,从华莱士的嘴里,公众首次得知:尼古丁有害健康。

  节目播出后,一场高达20亿美元的官司随之而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差点儿为之破产。但“60分钟”却再次赢得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信任。

  电影《惊爆内幕》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内幕调查。在电影中,饰演华莱士的演员有一段滔滔不绝的自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你会想,人们最后会如何看待我呢?我走过的这条路,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影响。我遭遇了阿亚图拉、马尔科姆·艾克斯、马丁·路德·金、萨达姆、萨达特,等等,我给世人看,谁是穿着正装的贼。”

  现实中的华莱士一往无前,这种强硬的工作方式使他几度登上诽谤罪的被告席。对他本人的精神及声誉打击最大的,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诉讼。

  1982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并播出了战争纪录片《不作数的敌人:一场越南骗局》。在节目中,华莱士质疑越战期间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威斯特摩兰将军少计算了敌军人数。结尾,华莱士没有给出确定的真相,而是使用了质疑的方式。

  节目播出后,威斯特摩兰将军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华莱士一同告上法庭,并索赔1.2亿美元。威斯特摩兰将军认为,华莱士在节目中无证断言,欺骗了美国公民。

  这场费时两年的诉讼让华莱士失去了声誉和不少观众,也将他拖得心力交瘁。他说:“这段经历就像是一场噩梦。”

  站在法庭上,华莱士害怕“对面的律师会用我在电视上的那一套方式来质问我”。

  那段时间,华莱士曾经尝试过自杀。他说:“我很低落,想要找个出口。我吃了很大一把安眠药,至少它们能让我睡着。或许我将永远也醒不来,这就太好了。”

  1985年年初,在华莱士企图寻求更多证据支持时,威斯特摩兰将军撤回诉讼,最终庭外和解。然而,昔日风光无限的华莱士却面临着精神崩溃。

  那之后,抑郁症让他接连数年都痛苦不堪。但他还是凭着自己一如既往的强硬风格,逐渐从抑郁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成为了抑郁症患者群体中的英雄。

 

  做一辈子新闻记者

  1968年,尼克松诚邀华莱士做他的新闻秘书。经过谨慎的考虑之后,华莱士拒绝了这一邀请。他给出的理由是:“摆着欢乐的面孔发布坏消息不是我的风格。”

  华莱士说:“我要做一辈子的新闻记者。”

  1918年5月9日,华莱士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一个移民家庭,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纪人。

  拿着中等成绩的高中毕业书,华莱士进入密歇根大学,并于1939年毕业,获得艺术学士学位。

  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开始涉足新闻行业。第一份工作是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一家电台写新闻。

  二战期间,华莱士入伍,在太平洋(601099,股吧)海军驻地任通讯官。1946年退役后,回到故土的华莱士到芝加哥一家电台做新闻记者,重拾旧业。

  33岁时,他来到纽约,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此在这里定居。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彩色电视刚刚问世。如今,新闻和娱乐早已被明确分开,但在那个年代,二者是一体的。直到华莱士在自己主持的一档名为“NightBeat”的节目里,将二者强行分开,并用无情的问题完全替代了早期电视主持人那种礼貌的闲谈,并大获成功。

  “随着采访的深入,摄像机越来越紧逼来宾,充斥在来宾与华莱士之间的,是华莱士吸着香烟腾起的缭绕烟雾,来宾的额头布满汗珠。”这是“NightBeat”当年带给观众的经典记忆。

  “我在问让对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会让我感到快乐。”这时,他早已成为“迈克·华莱士”。

  突然,华莱士不再默默无闻,“NightBeat”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于1958年更名为以他名字命名的“迈克·华莱士采访”。与此同时,成名的华莱士忙得四脚朝天:他还主持娱乐节目、智力竞赛节目,代言香烟广告,甚至在百老汇登台表演。

  人生的拐点出现在1962年。华莱士19岁的长子皮特在希腊不幸死于一场滑雪事故。中年丧子的打击让华莱士反思名利场的疯狂。最终他决定:放弃其他,只专注于硬新闻的报道。

  华莱士说:“皮特生前想成为一名作家……所以我决定,我要去做些能让他为我感到骄傲的事情。”

 

  坚守自己的新闻哲学

  如今,华莱士的小儿子克里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福克斯广播公司一名新闻节目主播。而华莱士也于1986年,与合作过的“NightBeat”节目制作人遗孀雅慈夫人结婚,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段婚姻。这段婚姻,最终将华莱士从多年的抑郁症折磨中拯救了出来。

  2006年8月,89岁高龄的华莱士用自己一贯的强硬,采访了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并因此捧起自己新闻职业生涯的第21座艾美奖奖杯。

  在采访内贾德的几个月前,华莱士刚刚宣布“荣誉退休”。彼时,他已陪伴“60分钟”的观众走过了38年,采访过七位美国总统和各国政要,其中包括1986年9月2日对邓小平的采访,以及2000年8月15日对江泽民的采访。

  退休后的华莱士承诺仍然会为“60分钟”做报道。2007年6月,他第一个采访了刚被保释出狱的“死亡医生”科沃基恩,后者死于2011年6月3日。

  2008年1月,华莱士最后一次亮相“60分钟”,采访因服用违禁药物而备受争议的棒球明星罗杰·克莱门斯。这是他留给电视观众的最后影像。

  华莱士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新闻哲学:“在一个可能的最好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体面的,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运行。记者的名声,就在于翻开那块石头,看看下面隐藏何物。”

  在1985年一期“60分钟”节目里,华莱士与同样以犀利著称的法拉奇有过一次交谈。

  华莱士问法拉奇:“你觉得记者有权力吗?”

  法拉奇答:“没有。记者如狗,只是吠,无人听。”

  华莱士又问:“那么你是一位娱乐人士吗?”

  法拉奇答:“不,我是一位历史学家。”

  对于“历史学家”的观点,华莱士完全不赞同。他认为,新闻过于即刻,无法按原意保存。尽管如此,华莱士还是会坐下来仔细观察。因为他明白,无论他在某一刻揭示了什么,下面总是还有更多的故事。

  在退休后一次接受采访时,华莱士说,他愿意在自己的墓碑上镌刻这么几个字:“强硬,然而公正。”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