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商业山海经:从铁岭到三亚

2010-05-13 09:50 来源:中金在线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从北方山林中苦寒之地,到把商业版图延深到南方大海中的热带天堂,剧院、电视、旅游、教育、地产,赵本山构建起一条庞大的商业价值链。

  一

  “出去旅旅游,去趟比较大的城市,铁岭。”

  赵本山春节晚会的一句小品台词,让默默无闻的关东地级市铁岭一下声名远播。

  自此,铁岭出去招商引资,专题片的第一句话就是—“较大城市铁岭”。介绍铁岭的画册名字叫《铁岭是个较大城市》,里面还专门有一章介绍赵本山。在铁岭的政府网站,也有赵本山的专门介绍,不过里面的一个错误是把赵本山写成了一个孤儿。在铁岭的博物馆里有赵本山的蜡像,文化公园、广场上立着赵本山的雕像……从铁岭走出来的赵本山在那里有着超出想象的影响力,他的影子无处不在,虽然他更多的时候住在沈阳。

  赵本山几次在春晚上对铁岭的宣传,使关内人误以为铁岭真的是仅次于沈阳的大城市。这样的宣传也给赵本山带来了很多间接的回报,铁岭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赵本山津津乐道,这也为他日后在铁岭的很多生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先在铁岭,其后蔓延至整个东北,与“赵本山”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不同程度地火了起来,“刘老根小烧酒”、“刘老根咸菜”等贴有刘老根标签的商品随处可见。

  但作为一个商人,赵本山最初的生意却是煤,与演艺、烧酒、咸菜无关。因为东北除了盛产笑星,还盛产能源。

  二

  1990年春晚,赵本山开始迅速在全中国走红。

  按照现在的明星道路,出名后就会签约到一个公司,然后被包装,然后接着就是一场场的演出—“走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演艺明星“走穴”最为红火的时期,赵本山的出场费提升得很快,从最初的1000元涨到传闻中的10万元,这基本已是那个年代的天价。

  但赵本山的商业远见和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他在1993年就注册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如前所言,铁岭是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公司虽然被冠以“艺术开发”的名号,但实质上主要业务是倒卖煤炭和做运输生意。按照赵本山的说法,开始就是“拼缝”,把铁岭法库的煤卖给本溪的钢厂,进而发现运输费用占了煤炭生意中较大的成本,与其让别人赚这笔钱还不如自己来,公司的业务领域随之拓展。

  其后,果茶、木材、钢材生意,赵本山都曾涉足。这些生意,他几乎都赚了,商业上的精明可见一斑。不过,这段经历中的具体情节到今天也鲜为人知,赵本山本人更很少提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时候,我的状态就是一‘公关小姐’,公司里的事儿,我不去,不好办。我是想赚点儿钱,积累点儿,拍些东北戏。”

  至于赵本山在这段时间到底赚到了多少钱,始终是个谜。有媒体援引知情者的估算,赵本山当“倒爷”赚来的约有上千万元。这应该是他的第一桶金。

  三

  虽然做生意不易,“公司里的事,我不去,不好办”,但是,这段早期经历让赵本山初窥商业门径,知道如何利用个人名声和能力去形成产业链,转化为财富。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