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指标最易扎错的六大“命穴”(3)

2010-05-04 09:49 来源:中金在线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所以,营销人员天天想着不是怎样把市场做大,而是怎样向渠道压货。而这种短期行为往往每到年底时就会更加明显。

  欠下的债迟早要还。产品没销出去,渠道今年多进了货,明年就要少进。这种在厂商之间反复上演的“虚拟销售游戏”,对销售增长并无实质帮助。

  再如,考核营销人员招商工作,如果按招商多少家制订指标,就不如按招商新增销售额制订指标有效。因为,前者可能让企业空欢喜一场,招到一批进不了多少货的名义代理商,白白支出了招商费用,而后者则会带来企业需要的真金白银。

  病态四:指标过深,导致本末倒置。

  简单讲,就是“企业对指标苛求完美”。

  管理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追求有效性,另一方面则追求经济性。

  在现实中,“最佳结果”往往是不存在的,即使得到了也得不偿失。人们通常只能获得目前条件下的“最满意结果”。

  这就像生产产品,达到99.9%的合格率就足够了,不足之处还可以依靠售后服务去解决。如果企业非要达到99.9999%,甚至100%的合格率会怎样?生产成本就会提高几十倍或几百倍,虽然管理有效了,却不经济。

  这种概念同样适用于绩效指标的设定。现实中,有的企业过份追求指标上的完美。比如,在考核促销活动时,连促销前发放传单的数量、促销场地必须达到多少平方米面积都列为具体指标,这样就过于僵化了。

  指标设定不能本末倒置,当一项指标约束条件过多时,其完成难度会大幅增加,导致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管理者也会陷入疲于奔命之中。

  由此可见,保证指标“深浅”适当,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病态五:指标不连贯,导致管理落空。

  简单讲,就是“各级指标脱节”。

  一般而言,企业的营销绩效考核体系分为“公司对部门”、“部门对区域”、“区域对员工”这三级量化体系。

  各级指标之间应是相互关联的,互为因果。

  比如,销量指标从公司下达到营销部门,再分解到区域、量化到个人。但现实中,由于大多数指标并不像销量指标这样脉络清晰,所以到具体设置过程中,往往在设置下一级指标时,忽略了上一级的指标要求,造成上级有这项指标、下级却无人落实的尴尬局面。

  比如,服务满意度指标考核营销部门,也考核各个区域,却没有考核到个人。

  病态六:指标不客观,导致目标落空。

  简单讲,就是“指标要求过高,引发企业资源紧张”。

  现实中,企业与营销人员争论的焦点往往体现在指标具体数值的设定上。企业总是希望订高一些,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