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指标最易扎错的六大“命穴”

2010-05-04 09:49 来源:中金在线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企业发动“愚公”移山、完成销售任务之前,总希望订高指标。而营销系统为了对抗“强行摊派”,也会提出增加资源的要求,把皮球重新踢回给上级,结果是无从问责、目标落空。

    【现象】

  营销绩效考核指标如何制订,近年来一直是Q企业头疼的问题。

  在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和许多中小企业一样,采用跑单帮式的“包干提成制”。这种方式比较简洁清晰,当时全国市场上的七大区域各自拥有一定的费用额度,绩效奖励根据区域销售额,按1%~2%的比例提成,基本上也能做到公平合理。

  但随着营销人员队伍扩大至近百人,总销售额突破3个亿,原有的粗放式绩效考核模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

  为得到年度销售提成,营销人员过分关注短期效益。表现为各区域涸泽而渔,只摘果子不载树,对渠道建设等关乎企业长远利益的工作漠不关心;

  在“包干制”情况下,营销人员权力过大,企业对销售过程监控不足,比如各区域难以统一步调,各有各的小算盘,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且,费用支出存在较大浪费,比如各区域为避免费用出现富余,年底突击花钱,不重效果,而公司一旦试图缩减费用预算,各区域就以销售下滑为由抵制。

  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Q企业下决心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彻底升级。

  他们引入了目标管理、360度考核,运用平衡计分法(BSC),采用关键绩效指标(KPI),关键结果领域(KRA)等先进管理工具。一时间,几乎流行的管理手段全都用上了,但实战效果却仍不理想。

  虽然销售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营销人员对新的考核方式认同感很低,报怨考核脱离实际。

  企业在分析后认为,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大方向并没有错,问题很可能是出在操作环节,即具体指标设定上。

  实际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六大常见病态

  绩效考核效果不理想时,往往需要重新审视整个指标体系。问题无非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定什么指标”,二是“怎么设定指标”。

  常见的“病态”指标体系,往往会体现以下几种特征:

  病态一:指标过少,导致顾此失彼。

  简单讲,就是“企业没有充分表达出自身意愿”。

  例如:忽视利润指标。

  营销人员只负责销量不负责利润,许多企业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利润的形成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不是营销部门所能左右的。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