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刚柔并济的领导艺术(2)

2010-04-12 13:24 来源:中金在线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温和、慈祥、富有同情心。

  毛泽东具有一种温和文雅的性格。他尊师重长,对朋友、对同志、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蔼可亲;他给警卫员介绍对象,代写情书;他同情弱者,常常为弱者呜不平,有时还在看戏剧时,为剧中弱小者洒下同情的泪水。毛泽东这种慈祥和同情,升华为对人民群众的爱:他一心系于人民,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经常同人民群众交谈,与人民群众心连着心,他十分欣赏鲁迅先生的名诗“府首甘为孺子牛”,认为共产党人要做人民大众的牛,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为我党的根本宗旨。当然,毛泽东有时也会发脾气,也会骂身边的工作人员“你蠢”,但这丝毫也没有损伤毛泽东的形象,反而使人们更感到真实可信。正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才赢得别人的尊重。

  ----谦虚、诚恳、风趣

  谦虚、诚恳、风趣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能化解一部分怨恨。毛泽东同人交往,总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以诚待人,是毛泽东成功之诀。长征达到陕北后,毛泽东对原红四方面军的许世友,多次促膝谈心,首先指出张国焘的错误,应由他个人负责,与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没关系;接着指明张国焘错误的实质、危害、根源,阐明张国焘愚民政策的两面派手法。毛泽东的豁达大度及诚恳,使许世友深感毛泽东的伟大,使他从此永远紧跟毛泽东。

  真诚相待,不搞欺骗。毛泽东否定了“暴力式”,“欺骗式”的方法。这种方式使广大工商业者自觉而愉快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幽默、风趣也是毛泽东的特点之一。在有的时候,一句风趣的话,能使对方的敌意减少,使对方失去拘束,双方的距离拉近。1949年2月21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起义的傅作义时说:“过去我们在战场上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一句话,使起义一个多月后积蓄在傅作义心中的疑惑冰消溶化。毛泽东还善于利用人物名字同历史典故或谐音联系起来,如同芦荻见面时,随口呤了一句:“今逢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的古诗;接见上海《新明晚报》总编赵超构时说:“宋高宗的哥哥来了”。这些风趣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团结——批评——团结

  这是毛泽东关于党内批评的一个公式,这一公式最能体现毛泽东“柔中带刚”的思想。毛泽东对同志既很关心,又很严厉。他认为对同志的关心,不等于不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如果对一个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不批评,不教育,实际上是害了这个同志;当然,批评的目的是爱护,是关心,是团结,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错误一定要揭发,象割除毒瘤一样不讲情面,但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治好病人,而不是把病人整死。批评还必须注重疏通引导,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对方心服口服。对于批评错了,处理错了的同志,要实事求是地予以鄄别平反,向他们赔礼道歉,使他们心情舒畅。毛泽东批评艺术,团结了广大党内外同志,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之一。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毛泽东用来消磨强硬之敌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以小胜大

  毛泽东认为,小和大,弱和强,都是相对的,都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新生的事物往往会由小变大,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他曾指出,无产阶级是由弱小“逐步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在革命斗争的困难时期,只要通过共产党人的努力,也会“逐步地克服困难局面,开创顺利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时期,当“亡国论”,“失败论”,“妥协论”甚嚣张的时候,毛泽东高瞻远瞩地分析:只要全国人民觉醒了,积极投入抗战,弱小的中国是完全可以打败强大之日本的。

公司标志
编辑:佚名
连天红 经营管理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