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与民俗(2)

2010-05-19 09:44 来源:百度空间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汉代,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人民生活安定,民俗活动也随之兴盛起来。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期,同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达,带来了科学的进步,如司马迁等人创立《太初历》,采用了夏朝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并确定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创举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如今留传下来的所谓夏历,以及大部分以岁时为序的节日风俗,如除夕、元旦、元宵、端午、重阳等,都是在汉代得以成型的。但同时汉代又是一个崇信神仙方术的迷信时代,王充的《论衡·订鬼篇》中说:“凶福之家,或见蜚尸,或见走凶,或见人形,三者皆鬼也。或谓之鬼,或谓之凶,或谓之魅,或谓之魑。”因此汉代的节日风俗,大部分是为了驱鬼消灾的。汉代节日大都披上神秘与恐怖的外衣。后人说,汉代的“神仙成灾,方术泛滥”,一点不为之过。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佛教、道教的发展、深入,社会的民俗事象,增加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民俗,如浴佛节等。
    隋的统一为唐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又为中国的民俗发展创造了契机,唐代成为中国民俗的大裂变时期。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被史家称为 “汉唐盛世”,这是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我们仅以节日风俗为例,来看看中国民俗的变化与发展。
    唐代的民俗,虽然形式上继承了前朝,但内容与前朝迥然不同。由于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社会氛围的祥和,节日风俗一扫汉代的神秘与恐怖,而转化为欢快的娱乐活动和亲切的礼仪活动。节日不再是驱鬼和消灾,节日真正成为欢歌笑语的佳节良辰。如春节的贴门神,汉代所作的桃木人形,是为了请神荼和郁垒守门防鬼入户的。唐以后的门神,五代时兴起的春联,以及放爆竹等等,都是为了装饰门户和纳福吉庆。元宵节在汉代祭祀太乙神,而到了唐代则发展为花灯盛会。清明节除了扪墓祭祖,在唐代又风行郊游和踏青。端午在汉时被说是“恶日”,《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但隋唐以后逐渐演变,唐代的端午,宫廷里大宴群臣,诗赋酬唱不绝于耳。传说中纪念介子推、纪念曹娥等,逐渐统一为纪念屈原的礼仪风俗。 七夕节虽然成型于汉代,但当时依然是神秘色彩很浓,杜撰出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荒诞故事。而到了唐代,七夕夜不仅盛行乞巧,而且家家产户设香案,陈瓜果、摆酒宴,欢度女儿佳节。中秋节更是定型于唐代,在金风送爽,菊花香飘的季节,从皇宫内院到里巷之家,无不于中庭没案拜月,备宴赏月,真是赏心悦目之极。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已由登高避灾转变为登高赏菊,三三两两相约秋游与郊饮……这一切都说明,唐代的国势强盛与世风宁和,使得所有节日风俗一扫汉代以来的晦暗,而成为欢乐团聚的良辰佳节。
    唐代以后的节日风俗,虽然在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是沿袭唐制和唐风而定型,并沿袭至今日。以上我们从汉族的节日风俗演变中可以看出,民间风俗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这些节日风俗活动,又清楚地告诉我们,家具在节日风俗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民俗事象里,处处离不开家具,家具己成为民俗活动,特别是节日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段和主要的使用工具。三代的祭祀和婚丧,无不按照等级与身份布席、设几与陈俎。汉代的驱鬼、祭祀与宴饮,也无不设案张筵。唐代的众多民俗活动,如:元旦宫中的大型宴饮,家庭的新年团聚,乃至元宵节的观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赏菊、菊花……皆都伴以酒宴,而酒宴又怎能离开宴桌与香案呢!

 

    民俗中的家具,已经超越厂家具自身的使用功能和价值,民俗的文化特质赋予家具以民俗文化的特性。民俗中的家具,浸含着一个民族的感情与心理,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民俗事象也是丰富多彩的。仅是汉族的民俗事象,就可谓浩若烟海,难以描尽。现在仅以汉族的节日风俗和婚娶、寿诞风俗为主,来剖析家具与民俗的关系,家具在民俗事象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