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的视觉艺术及其文化内涵(2)

2010-05-05 07:51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模糊与精确看似对立,实质却是相生相随直至会互相转化的。用模糊的方法可能会求得精确的结果,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精确可能会变得模糊,如“瞎子摸象”,脱离系统后的精确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应该说中国人很早就对模糊有独到和深刻的认识。分析一下我们的哲学和艺术观,不难发现这一点。中国人比较注重内在感觉,他们主张以心去体验世界,中国文化自内而外、由里及表,中医学理论就是最好的明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所谓“天人合一”论,即认为人与世界是相关相通而不可分割的。道家学说强调“变”, 认为永无休止的变化是自然的本质。

    明式透雕圈椅(题头图),其椅圈的圆弧半径与端部弯头半径的比例正好是2:1.两圈外切形成了椅圈的轭状优美曲线。椅坐面的矩形也正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从正面看,椅腿向外倾斜,下端的宽度与椅的座面相等,椅腿内侧呈现梯形空间。当坐面的中心点与椅腿的底端两点相连时,恰好构成稳定感的等边三角形。这些几何学的比例关系,使家具的外观取得了美的和谐效果。此椅由搭脑向两侧前方延伸,顺势而下,与扶手融合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多圆心的优美 曲线,至大曲率的椅圈轮廓突出地成为这件家具的主调,构成了这件家具的个性特征,其他构件都与之呼应,衬托这一主题。四根直腿略向外倾斜,有着稳定的感觉,而椅腿的直线与椅圈的曲线形成强烈对比,使各自的线型特征更为突出.但又通过腿的圆形截面与主圈产生内在联系。靠背板与两侧镰把棍都设计成较大曲率的优美曲线,是主圈曲线在垂直方向的衬托。椅腿的下端,前、左、右三边连以双枨,上为直枨,下为罗锅枨,又与座下沿的双直枨上下呼应,且有变化。作为此椅视觉中心的靠背上如意团花的设置,更有点缀作用。以团花为中心,又把靠背两旁的立牙头,椅腿前上端的角花牙,以及左、右、后面的牙板统一起来。这种小曲率曲线装饰又与主圈、靠背等大曲率部件呼应,起到统一基调的作用。这是明式家具运用统一与变化规律的成功典范。

    这把椅子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这是一个既有意义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学术界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受到“天圆地方”的哲理影响。对此我们无以佐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设计者(可能也是制作者)有着极高的“悟性”。中国的哲学重“悟”而不重“证”,认为形式上的细密论证不如内心神秘的冥证。这不是唯心主义!“悟”实际上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包含了复杂、浩瀚的信息源,正因为其复杂性与广博性,因此往往难以明示,只能由世上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一一人脑来加以处理并给出结果,而看不到过程。这就是值得发扬与光大的东方式思维模式,其缺点是难以使每个人领会, 因为作品的形成是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及其情感相关联的,达不到这一层次或没有这种感受的人可能读不懂其内在的含义,因为这也需要“悟”。中国画如此,中国古典哲学自身如此,家具同样如此。设计师需要这种悟性,而不能一味套用公式,套用公式就会机械、刻板而成为一潭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可以相信,这也是中华文明独辟蹊径、从根本上超越西方文明、重现辉煌的文化源泉。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性、数理性。他们的文化甚至被标之为“数”的文化。虽然它的最早产生和发源也是神秘主义的希腊早期哲学,但它是沿着理性和逻辑轨道上升和发展成为一种与东方哲学相对立的世界观的。其哲学基础是物质与精神分离的二元论,致使西方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相信与他共存的外部世界是一部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物质机器,并企图用他们的思维控制它。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极。阳代表刚、男性和创造力,是天的象征,而阴则代表柔、女性和平静,象征着地,它所追求的是阴阳两极的平衡。然而,这种对称均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合理的无休止的运动中,这种阴和阳的能动性质从太极图的图象中能够看出来,黑和白(代表阴和阳)两种力量,每当其中之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已经早就孕育着自己对极的种子,两种力量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图3


图4

    明式家具中体现了这种阴阳互依学说,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各类优秀的家具形式。如开光墩(图2)、矮琴几(图3)、夹头棒双人凳(图4)等,给人以空而不虚,实而不滞的艺术感受。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