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古代最普遍的艺术

2015-04-30 13:21 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件互相连接的一种独特方式。榫是指木构件中的凸出部分,卯是指木构件中的凹陷部分,凸凹处互相扣合,将两个或多个木构件牢固连接。在中国古代家具中,榫卯结构使用得最为普遍。
  西方家具木构件连接时,通常要用到各种金属部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铁钉。传统中式家具则完全不同,它们只以构件自身的榫卯结构连接,有时会使用一些粘合剂,但基本不用金属部件。榫卯本身就是家具的一部分,其材质与家具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因此榫卯与家具具有同样的使用寿命,不会出现西方家具因金属部件锈蚀而整体瓦解的现象。此外,金属部件刚性很强,基本没有形变的空间,而木质榫卯有一定弹性。因此,当建筑或家具遭受一定外力作用时,木质榫卯有时能随之形变并及时恢复,反而不易损坏。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榫卯结构的明式家具,虽然已历数百年,却仍然牢固如初。
  根据外观,榫卯结构可分为出头榫、明榫和暗榫三大类。出头榫,顾名思义,即榫头从卯眼中伸出,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榫卯结构。明榫也称过榫,即榫头仍从眼中穿出,但榫头顶端与被连接件外表面相平。使用明榫时,从家具外表面可以看到榫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具的整体外观。但使用明榫时,可以在榫头中加入木楔,使榫卯结构更加牢固。暗榫又称半榫,明末清初方才出现。暗榫的榫头较短,不从卯眼中穿出,因此不影响家具的整体外观。但是,暗榫较短,头眼有时难以精确配合,又无法使用木楔加固,因而暗榫家具的牢固度有时不及明榫家具。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部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