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海禁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已经逐渐明显。 “海盗帮伙常常包括因各种原因而被迫过非法生活的平民和没有自己的计划或抱负的百姓。当他们能够依靠贸易赚钱时,他们便从事贸易或为其他的商人和海盗当掮客;当他们不能做买卖时,他们便抢劫;他们常常既做买卖,又进行抢劫。为了减少这种非法行为,朝廷再三颁布海外贸易的禁令。但是这种禁令不易推行,因为当地行政和军事当局本身都卷入了这种违法贸易的行为。”政府不仅不能控制非法贸易的开展,还促成了海盗盛行的恶果,对于国家财政税收来说,也失去了正常海外贸易的关税收入。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的另一个中心点-欧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1492),呈现出极度的海外扩张趋势,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为代表和先驱的欧洲国家开辟了通往东南亚和东亚的航海新路线,大量的欧洲商人来到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集散地,比如马六甲、马尼拉等,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和亚洲以及美洲的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整个世界的贸易趋向于整体化,中国作为亚洲经济贸易的中心,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原有的朝贡贸易不能完全满足越来越大的贸易需求。 指向于海外贸易的种种压力最终导致了1567年(即隆庆元年)对“海禁”的废除,自此,中央政府逐步放宽对民间与海外的贸易限制。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贸易的整体格局,进出口贸易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来自海外的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包括东南亚国家的硬木。 “东南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出口本地出产的林业产品、棉花和黄金。” “中国进口印度的棉织品(其中一部分则转手再出口),东南亚的香料、檀香木以及造船木料或船只,以及其他地方的白银。” “这个时期东南亚商业交换的模式是,进口印度的布匹、美洲和日本的白银、中国的铜钱、丝绸、瓷器和其他工艺品,出口胡椒、香料、香木、松香、漆、龟壳、珍珠、鹿友以及从越南和柬埔寨进口来的砂糖。” “暹罗出口各种商品,尤其是大米、棉花、蔗糖、锡、木材、胡椒、小豆宏以及贵重奢侈品,如象牙、犀牛角、苏木、安息香、鹿皮和虎皮,还有铅和银。”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何以在隆、万年间,硬木开始在民间富裕家庭中普及开来。 另一方面,中国的商品,特别是丝绸、陶瓷,源源不断地进入世界各国的市场,中国的平民也开始大量像海外特别是南洋移民。 “当时有两艘西班牙大帆船——马尼拉西班牙大帆船——装载着中国丝绸和瓷器回到阿卡普尔科。” “奥斯曼宫廷以及其他奥斯曼人还有自己特有的资源——以及大陆贸易联系——来进口远方中国的大量产品。今天,在一个收藏处就有上万件瓷器,足以证明这种推断。” “17世纪,马尼拉有多达3万的定居华人,经营着跨太平洋的中国丝绸和瓷器贸易。”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的高级消费品进入欧洲、美洲,它们也同时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审美倾向和趣味。“其实,学习中国的风气,早就开始了,可以追溯到 1667年,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参加一次宫廷舞会时,把自己装扮成半似波斯人,半似中国人,于是一种新时装问世了,欧洲大陆的各小君主争相效尤。” 当然,对海禁的解除除了直接导致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硬木向中国民间的大量输入,更加间接的是,由于民间与海外的贸易促进了整个民间经济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输入,更加刺激了民间消费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奢侈消费品的需求的增大,特别是在江南的富庶地带,更是成为引领全国消费时尚的地方。“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之。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终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当然,硬木家具作为细木家具的上品,也成了人们争相追逐、争奇斗富的高级消费品。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明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个大的背景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明代高级家具所用硬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中国,进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进而成为整个历史的一部分的。如今我们仍能看到相当多明代流传下来的硬木家具,随着时间的磨砺,这些木材显露出及其美丽动人的质感和色彩,它不仅来源于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也来源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感。以下是古斯塔夫·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中几段生动的描写: ——“作者所见到的紫檀木家具显示出一种很沉重、纹理致密、富有弹性和异常坚硬的木材,几乎没有花纹,经过打蜡、磨光和很多世纪的氧化,木材的颜色已经是褐紫或黑紫,其完整无损的表面发出艳艳的缎子光泽。” ——“这种色调(指花梨木的色调)带有如同从金箔反射出来的那种闪闪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洒上一片奇妙的光辉。” ——“大块美丽的花梨木芯板带来无可匹敌的淡雅风韵。” ——“花梨木家具的琥珀色和紫色,同贵重的地毯及花毡或绣缎椅罩椅垫的晕淡柔和色彩非常调和。” 小结 以上我们从明代贸易与木材流通的领域,宏观的研究了明代家具用材的社会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民间和宫廷家具用材的特点与当时的民间和海外贸易之间的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