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具史研究(7)

2010-04-29 09:58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明代民间家具的用材与木材流通状况

    民间家具用材的地域性

    明代家具的用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的流通程度和交通的发达程度。由于明代早期和中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使得民间家具的用材局限于国内的木材和其它材料,同时在一个交通相对落后的时代,木材的流通只能限于使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一些树种,比如松木、杉木、楠木、樟木等。这些客观的外部环境是构成明代民间家具用材地域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形成了“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地域特色。

    明代的家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具风格,到清代这些家具风格已完全确立,称为:京作家具(北京);苏作家具(苏州);晋作家具(山西);广作家具(广州)。因为地域和交通的原因,这些不同风格的家具在用材上也各有特点。

    首先,京作家具主要是皇宫、贵族、京官使用的家具,皇宫内廷的家具用材是最为考究的。每年东南亚、南亚、朝鲜等国的朝贡勘合贸易,给朝廷提供了丰富的海外木材资源,包括大量的来自东南亚和南亚的硬木,从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家具藏品中看,宫廷家具的主要用材是这些高级硬木,包括黄花梨、紫檀、鸡翅木、乌木、红木等。关于硬木和明代的海外贸易发展状况我们在后面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北京地处华北中心,这一带出产最多的木材是榆木,所以在京作家具中,特别是非宫廷使用的家具中,榆木是一般民间家具使用最多的木材。

    其次,苏作家具使用最多的是江南大量出产的榉木(也称椐木),榉木虽比不上硬木的材质坚硬、来源珍惜,但确实仍是制作家具的优良木材,尤其是“血榉 ”,不仅材性优良,同时色彩绚烂,木纹美观,成为江南一带高级家具的主要用材。江南一带还大量出产椿木,常常用于木器生产上,尤其是家具和农具,以至于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农具铺称作“椿木铺”。距离苏州不远的苏北和皖南地区,大量出产柞榛木,这种木材色彩光亮,类似红木,也成为当地民间家具的主要用材。

    山西生长着大量的核桃树,风格高古的晋作家具用材最具特色的便是大量使用核桃木这种木材。核桃木色泽红棕至栗色,木质细腻,材性稳定,易于雕刻,所以晋作家具多精雕细刻,很富有地方特色。

    广州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海的门户,是南洋、欧洲、美洲等国进入中国的门户,作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广州的市场上流通着大量内地城市所没有的海外木材,包括大量的硬木,所以广作家具的用材特点之一在于硬木的使用。广作家具中硬木家具占很大比例,且用材硕大,并且多用整材,而不屑在用材上精打细算、拼拼补补。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的家具风格以及它们在用材上的地域特色,其它还有福建和江西一带大量出产的樟木,因为所含的樟脑油可以除虫,成为衣箱用材的首选;浙江、江西大量出产的竹材为当地竹家具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福建、两广、云南、安徽出产的杉木也是民间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用材;四川出产的柏木为上等的柏木,价值与楠木相当,是当地高级家具的首选用材。另外,北方尚有柏木、槐木、楷木、桦木等都是民间家具的主要用材。

    民间木材的流通状况

    明代民间家具的用材虽然受到地域和交通的很大限制,但是随着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民间木材市场的流通也越来越活跃。

    明代的中晚期,从整个国家的农林牧副渔的格局来看,已经形成了地域的专业化分工。明代中晚期的赋税改革和白银的大量流通,使得这种大面积的分工得以实现。比如,明代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集中地,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江南一带主要出产丝绸、棉布和手工业制品,两广主要出产果品与木材,西北地区则出产羊毛等牧业产品,等等。我们以江南一带为例,“这一时期(明清),江南与其他地区经济交流的基本格局是,江南地区输出棉花、生丝、丝绵纺织品等农业、手工业品,从其他地区输入粮食、果品、肥料、颜料、木材等农林产品。”“在两湖地区输往江南的商品中,除大宗的粮食外,还有大量的木竹。……每年都要从福建、贵州、江西及至长江中上游地区输入大量的木竹,形成一个需要量相当可观的木材市场。”可以看出,江南一带的木市主要聚集着来自两广、福建、贵州、江西等地的木材,诸如上文提到的杉木、樟木、楠木、竹材等。


图1

    图1中是明代画家仇英模仿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节时人们纷纷往苏州城内赶集的热闹景象,其中就细致地描绘了城中的一个木行的经营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在临河的店铺旁堆砌着、竖立着从船上运来的木材,老板端坐在店铺内,伙计们正在搬运木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地区活跃的民间木材市场。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