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制度与勘合贸易 海禁卡断了民间和海外的贸易,那么海外贸易究竟是怎样展开呢?朱元璋在实施“海禁”的同时,即大力开展以“朝贡”为名义的海外贸易。所谓“朝贡”,就是指海外诸国在承认中国为其宗主国的基础上,遣使来中国上供,向中国呈献供品,相应地,中国要以宗主国的身份给予回赐。在明代,明太祖在位时,本着“厚往薄来”、“怀柔远人”政策,鼓励以贡献、赏赐为主要特征的海外贸易形式,也就是说,回赐的物品的价值往往大于上供物品的价值。当然,朝贡除去谋求开展贸易的目的外,在中国来说,更多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诉求。 传说郑和下西洋,到了暹罗(泰国),为了寻找木材制作船舵,派人到当地的森林去砍伐木材,在森林中找到一种木材,色红带紫,质地坚硬异常,不易摧毁,份量奇重无比,于是命人锯树截枝,利用象群运输,或将木材抛入水中,顺流而下。这个传说中的木材很可能就是紫檀,只是紫檀的使用在东汉末年已有记载,所以传说中关于郑和的首次偶然发现紫檀当不可信。这个传说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郑和下西洋到东南亚以及南亚诸国,对于硬木向宫廷的输入是起到不小的作用的。 永乐皇帝朱棣是明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扩张性的帝王之一。永乐年间,开展了多项规模宏大的政治、军事、航海等举措,我们所熟知的有迁都、远征蒙古和安南(越南)、郑和远洋航行等。“永乐帝想成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倾心于用军事征服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四面出击:出击北方、西北和东北的边境地区;深入亚洲内陆;通过亚洲海路远至波斯湾以西的各地。他想方设法到处扩张他帝国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影响。不是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军事对抗或公开的侵略。皇帝也力求用外交使节和给予贸易特权来达到他的目的;这些贸易特权是在洪武帝建立的朝贡制度下给予外国的。”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金币……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藩国。”明成祖在位期间,一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分别在1405、1407、1409、1413、1417和1421年,航行远至南海、印度洋一带的国家,甚至一直到红海沿岸的一些东非国家。 这一系列的远洋航行目的何在?今天的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它们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郑和的这一系列远洋航行开辟了朝贡制度的新局面。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的使团开始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上供。在这些供品中,香料、金属、贵重的木材占了很大的份量。由此可见,朝贡供品中的硬木向宫廷提供了制作高级硬木家具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据当时朝贡物品名单中记载,日本、琉球、苏禄、满喇加等国上供物品中均有“苏木”,“乌木”等记载。除了国外使团的供品,在明代,还专门派官吏驾海船到南洋采办紫檀等硬木,并成为定例,一直到明朝灭亡之前。这种形式采办到的木料不一定马上就付诸使用,而是储存备用。此种采办,有一定程度的掠夺倾向。因而南洋群岛所产的珍贵木材几乎采伐殆尽,其中以紫檀特别突出。凡是用于制作器物的紫檀木,全都被收刮而去。世界紫檀木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国大陆,分别储藏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的紫檀木的来源也主要是明代所开采的。
海禁的废除与海外贸易的繁荣 明代前中期实施的“海禁”和“朝贡”制度,试图把海外贸易完全地掌握在官方政府的手中,然而,由于朝贡所允许的贸易常常受到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同时贸易可以开展的面甚小(明代对朝贡使团的人数、每年来华次数、所负方物均有限制),所以,禁令不能完全遏制海外与中国民间非法贸易的开展。实际上,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等地,这种禁令已经几乎形同虚设,甚至当地的地方官员也往往参与到私下开展的海外贸易活动之中。 “洪武帝第一次把贸易系统和进贡体制结合了起来。这种新制度的实质是消极的,因为它的基础是禁止一切贸易的禁令,只有那种明显地置于朝贡体制内的贸易除外。这种政策颇难贯彻,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把许多商人都赶入了秘密活动之中。在某些压制得很厉害的沿海地区的商人们因受到实际的经济压力而终于被迫去搞走私活动。15世纪海盗活动之所以盛行,它的部分原因应归之于洪武帝对海上贸易和国家间的关系采取了消极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