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圈椅的考证与探析(3)

2010-04-28 08:32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捣衣图》和《折槛图》中圈椅造型厚重、端庄,具有唐、五代风格特征,但显得有些粗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这类圈椅是宋代较早时期的圈椅式样。

    《北宋佛教木刻画》中的圈椅与五代前绘画中所见的有所不同,椅圈已不用栅栏状木条支撑,而用向上延伸的椅腿或立柱支撑,但椅圈靠背上方装有托首,托首是五代的遗制。木刻画产生于11世纪,故这种圈椅极可能产生在北宋时期。

    《会昌九老图》中的圈椅造型简洁、清秀优雅,椅圈由向上延伸的前后脚支撑,椅圈端头光素,是明式圈椅的原型。该画无印款佚名,画界定为宋画,在该画的后幅有宋高宗赵构(在位时间:公元1127-1162年)题诗两首。可以认为这种圈椅是产生时间不晚于公元1162年的一种新型圈椅。

    由于《五山十刹图》于公元1248年绘成,据此可以确定,径山僧堂椅和径山方丈椅的产生时间均不晚于公元1248年,而没有托泥的《无准师范座椅》应产生在公元1238年之前。山西大同元崔莹李氏墓和大同元王青墓出土的陶椅,是径山方丈椅的继承和发展,其圈椅将弯脚改成圆断面的直线脚并去除了托泥。径山僧堂椅和方丈椅都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新型圈椅。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