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五山十刹图》径山方丈椅 径山方丈椅也是《五山十刹图》记录的一种宋代圈椅,其投影图显示椅子的座宽90.9厘米,座深75.14厘米,椅背高51.5厘米,弯脚高为54.5 厘米,椅座板厚4.55厘米,托泥高26.06厘米。径山方丈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连成一弯曲整体,呈圈状,椅圈两端向外弯曲成卷云状,其特点是椅圈由椅靠背和弯曲的立柱所支撑。弯曲立柱不是后腿向上的延伸,而是安装在椅座面后侧的独立的零件。椅圈和立柱的结合处有如意纹牙子加固、装饰,椅背也是攒边结构。椅座面为矩形、安装在椅座框架上,椅座框架由4只S形弯脚与牙板结合而成,牙板与椅脚内侧曲线构成壶门形,椅脚足端向外上翻呈卷叶纹,脚下端落在带龟脚小足的托泥上。该椅子没有束腰,线型柔和流畅,圆浑大气,端庄优雅,其透视复原图。 从一些传世的宋代佛教绘画中,如《无准师范像轴》,以及《观经序分羲变相图轴》中也可看到这类造型的椅子。《无准师范像轴》绘于南宋嘉熙二年(公元 1238年),这是无准师范送给入宋参学的日僧圆尔辨园的自赞画像。宋代肖像画极注重写实性的描绘,画中圈椅椅腿是S形云腿、膨牙,椅座面呈半圆形,椅圈两端向外作云纹状反转,它由椅背和弯曲的立柱支撑,但没有托泥,椅子前放置肾形脚踏,使用时靠背上放椅披。而《观经序分羲变相图轴》中的是同类圈椅,无托泥,但有束腰。 二、圈椅的构成类型 从以上介绍就可充分说明,在宋代圈椅已是种类多样、造型优美、丰富多彩,圈椅的形制已基本上完备,如果我们根据椅圈的支撑形成对宋代圈椅进行探讨,则可将其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椅圈由立柱、木条所支撑 这类圈椅有《捣衣图》、《梅花诗意图卷》、《折槛图》,径山方丈椅和《无准师范像轴》中的圈椅。这类圈椅可以理解为在方凳或圆凳的凳面上,安装立柱或木条支撑椅圈所构成的。由于椅背支承物的形状、布局不同,又可分为栅栏回蔽(梳背)式圈椅,靠背和弯曲立柱支撑椅圈的径山方丈式圈椅,和《折槛图》中的圈椅形式椅圈由雕花立柱和小木条支撑;从椅座面形状来分,有长方形椅面和半圆形椅面。这类圈椅的脚形有S形云腿,如意云纹腿和直腿等,腿的足端可做成反转卷叶纹,足端向内侧膨大,云纹。上述圈椅中除径山方丈椅有托泥外,其他圈椅均无托泥;除《折槛图》中圈椅的椅腿间有拉枨处,其他圈椅的腿间均不用拉枨。 第二类:椅圈由向上延伸的前后腿和靠背支撑 这类圈椅有《会昌九老图》、《北宋佛教木刻图》和径山僧堂椅的圈椅。其中《会昌九老图》和《佛教木刻画》中的圈椅是由前后腿向上延伸支撑椅圈,椅腿是直线形的,座面呈长方形,可以认为是直背式扶手椅与椅圈相结合、协调构成的款式。而径山僧堂椅可理解成将靠背椅(灯挂椅)的椅子搭脑改成圈状,后腿上部相应变弯转化而成的一种新形式。从椅圈的形状看,径山僧堂椅圈端部向外弯曲成卷云状,而《会昌九老图》中的椅圈两端未反卷,取简洁单纯的直端状;《佛教木刻画》绘圈椅和《会昌九老图》绘圈椅中椅的4条腿直接落地,无托泥,而径山僧堂椅的圈椅有托泥;就椅子靠背而言,《佛教木刻画》绘圈椅的靠背为板块,而径山僧堂椅圈椅的靠背是三攒框结构。 三、不同圈椅产生时间的初探 上述圈椅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哪一种款式早,哪种款式迟?这是在家具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缺少实物和其他有力的实证根据,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作出粗略的判断。 宋代绘画继承了唐、五代绘画传统,注重写实,特别是在人物画、风俗画中,人们使用的器物、衣着和建筑等均能反映当时的生活实态,因此绘画作品和雕塑等是我们认识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研究绘画中的家具时,首先要知道画作的真伪及其绘制年代,了解是画家的创作品,还是模仿前辈的画作。此外,画作中描绘的家具形象绝大部分是当时生活中使用的,有些家具是当代人们可创造制作的,有些家具是前代创造的款式而流传下来继续使用的,也可能有的家具是宋代画家根据画作内容仿前代画作中的家具形象而绘成的。 《捣衣图》、《梅花诗意图卷》和《折槛图》中的圈椅虽成画于南宋时期,却与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宋摹本)的圈椅造型相似,相同点是椅圈均由小木条成栅栏状支撑,椅圈形状相同端头均向外反卷成云纹。它们的不同点是《宫中图》圈椅的椅圈呈水平状态,与座面平行,在椅圈靠背上方安装了托首,而《折槛图》等的圈椅的椅圈没有装托首,椅圈与椅座面成一定倾斜角,既便于背部和手臂的凭依,又简化了椅子结构,这是一种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捣衣图》绘圈椅、《梅花诗意图卷》绘圈椅、《折槛图》绘圈椅中圈椅脚的造型有云腿,如意云纹《捣衣图》绘圈椅和脚端侧向膨大的云纹直腿,这些腿型分别与《宫中图》圈椅、月牙凳的椅凳脚,唐周昉《内人双陆图》、唐张宣《捣练图》中的凳脚相同,表明上述圈椅的腿型是唐、五代腿型的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