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而悠久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延续性最好,影响最广泛和深远的文明。中国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丰厚土地的滋养下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学传统和审美情趣。 家具是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它与文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中国家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有过曾经的辉煌,而今也正经历着不可否认的没落。中国的明式家具更是世界家具史上璀璨的瑰宝,以其永恒的魅力而占有重要的一席。但是现代的中国家具,在国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重振中国家具业当务之急就是要重塑中国品牌,因此也就引出了业内、业外人士对“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热切呼唤。家具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受文化、审美、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所谓“家具风格”也正是某地区、某民族、某个时代文化内涵在家具上的某种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对中国家具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重新创立中国家具风格,就必须以中国的文化为发展根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树立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1.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具的影响 家具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民族特征。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在家具的风格样式、结构工艺、材料及装饰手法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中国古代家具不论是孕育浪漫主义的楚式家具,或是表现圆润华丽的大唐风貌的唐式家具,还是饱含文人气质、古朴典雅的明式家具等等,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华民族的烙印”。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的演变,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变迁。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一种文化的产生必有其特定的背景,与时代、民族、地域息息相关。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曾长期占有统治地位。“靠天吃饭 ”成了人们理所当然的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天地联系到了一起,这种意识长久以来影响了各个艺术门类。因此具有深奥哲学思想的《周易》美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及审美观的基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中国人还主张“以理节情,情理结合,注意行为举止的理规风范,崇尚稳重端庄、温文儒雅的品行”。这种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在许多艺术作品和器物的设计种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正如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道’、‘气’、‘虚’、‘无’,主张‘天人合一’,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注重意境的渲染。含蓄、圆润,讲求意境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最显著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孕育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尽的财富,珍视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当代人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文化观念,中国传统家具在形象思维上就与西方古典家具有很大的不同,强调家具在意境上的渲染作用,善于用写意的手法提取其它器物和建筑上的精华部分而加以简洁和浓缩,表现的是一种含蓄深刻、着意于形的美。与中国绘画和书法相似,中国古代家具也追求含蓄的美和由内而发的韵味,具有文人风范。如屏风原本的实际作用是屏蔽风寒、分割空间,但后汉李尤在《屏风铭》中却说道:“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瘀风雅,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在这里屏风已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具,而成为儒家道德伦理的一种具体的象征,它包含了中国文人试图从家具中寻觅某种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图 1)。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家具中随处可见,又如圈椅是中国明式家具的典范,其“上圆下方”的造型又可以被理解为源自中国古代“承天象地”、“天圆地方” 的哲学观念(图2)。中国传统家具还将《周易》的“阴阳互动”的思想蕴涵于家具的造型之中。在造型、装饰的美感上,往往也是追求美好的比例,变化中求统一,繁简相宜。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对比,实与虚的对比,尤其是明式家具,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外柔内刚”的气质,如:方腿内显方而外倒圆;圈椅扶手的曲线先敛后放;三弯腿看似柔美,实则有马步的蓄势(图3)。
除了造型,家具的细部装饰手法上也可见文化的印记,如传统家具的装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其中还常见有关仁、义、礼、智、信的情节故事,或者吉祥含义的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家具的装饰效果,而是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及当时的物质和科学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