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家具(3)

2010-04-01 08:32 来源:中国红木艺术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图4长台关战国楚墓栅腿几凭具

    典型的凭具凭几,是席地而坐时扶凭或倚靠的低型家具,“几”字甲骨文作“Ⅱ”形,上有倚衡,下有两腿,属直形凭几(图4、5)。直形凭几亦称“挟轼”,即“直木横施,植其两足,便为凭几”。其造型是上为一直形横木(或平直,或中部下凹)近两端处各植一腿,或直形或刻作兽形,即所谓“狐鹄蟋膝”。腿下有一横柎,以增稳定。直形凭几造型简洁,制作方便,省工省料,是凭几的基本形式,且出现最早,从商周至隋唐都广为使用。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一件彩绘凭几,长58厘米、中宽9.3厘米、高36.6厘米。几面端窄中宽,中部向下略凹,两端兜转与兽形几腿相接,腿下承以横柎。全几黑漆底上彩绘云气和几何纹。也有更华丽的几,如天子使用嵌有玉石的“玉几”、饰红漆的“彤几”、在木几上雕刻纹饰的“雕几”等。

图4长台关战国楚墓栅腿几

    庋具

图5湖北随州战国楚曾侯乙墓黑漆“H”形几


    图5湖北随州战国楚曾侯乙墓黑漆“H”形几庋具是一种贮藏家具,供储存衣物。战国庋具主要是箱,使用竹材或木材制作,早期由两块实木凿成,上下扣在一起。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五件衣箱就是这样,皆长方形,长82.8厘米、宽47厘米、盖高19.8厘米、体高25厘米。盖口作裁口,体口四周出凸条榫,两相吻合扣盖。箱体四角各向外伸出一个把手,上有沟槽,可绑扎绳索。箱盖上部呈拱形,箱顶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木纽。箱内朱漆,外黑漆,其中一箱朱绘纹饰。盖面中心一书一象征北斗星的“斗”字。围绕斗字按时针顺序篆书二十八宿星名,一端绘一青龙,另一端绘白虎,首尾相反(图6)。

    同墓出土的另一箱上刻“紫锦之衣”四字,可据以得知这批箱子为衣箱。

图6随州战国楚曾侯乙墓天文纹衣箱


    图6随州战国楚曾侯乙墓天文纹衣箱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一工具箱,较曾侯乙墓的衣箱技术进步得很。此箱木质,长35.9厘米、宽16.1厘米、高14.7厘米,四壁榫卯扣合,在壁板的上、下边内缘各凿出凹槽,以容纳盖板和底板,为使盖板易于抽动,在一块挡板的上边留出缺口。箱底安设四足。箱内装治简工具十二件。

    屏具

    屏具起摒挡风寒或遮蔽视线的作用,至迟周代已出现,称“依”或“邸”,可见于多种记载。《礼记•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陈注:“依,状如屏风,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绣为斧纹,亦曰斧依”。《周礼•天官》曰:“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设皇邸。”郑司农曰:“皇羽覆上。邸,后版也。”《周礼•春官》曰:“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候,王位设黼依。依前南向。”屏风而有彩绘者谓之“黼依”。《仪礼•觐见》曰:“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注:“依,如今绨素屏风也”(图7)。

    架具

图7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彩绘座屏


    图7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彩绘座屏架具是搭挂衣物或支架灯、镜的家具,由于大多数采用垂直与水平的穿档结构,极易落散,所以没有实物出土,但从文献可知商周时应已有之,如〈礼记•内则〉谓:“男女不同椸架。不敢悬于夫之楎椸”,陈注;“直者曰楎,横者曰椸。楎、椸同类之物,椸以竿为之”。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