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恭王府家具的规制

2010-03-30 07:38 来源: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边上的恭亲王府作为现存最完整的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其规模在清朝并不算最大的,但是其因为两位身份显赫的府主——和和奕讠斤而名声大噪,又因为其在北京现存王府中是保存最完整的,因此成为了最能展现王府文化的基地。
    2003年3月恭王府开始筹建国家级的博物馆,经过专家的研讨,拟定恭王府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性建筑(府邸和花园)和原有藏品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博物馆。通过复原性陈列和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中国清代王府的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王府建筑的艺术特色,王府的社会文化生活,王府的主要历史人物。
    清朝三百年的统治,所封之王近百位,因其承袭了明朝的只封爵不列土的制度,在京城建盖相当数量的王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群体和文化群体。从现存的王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期间从宫廷到王府之间的政治关系、社会地位等真实情况。而又因为王府在清朝所处的特殊地位,使王府发展为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桥梁。因此,王府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如何完整、忠实地呈现恭王府当年真实的场面,如何向游客和学者们展现一个王府文化的基地呢?我们有如下的考虑:
    对于目前正在全面修复的恭王府来讲,恢复同治道光时期的室内陈设,显然是复原性陈列的第一步。在众多需要征集、复制的文物中,古家具作为陈设的主体和其他摆件的载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复制对象,也是展览筹备的重中之重。
    由此,我们提出了问题,在这个曾经是风云一时的封建王朝亲王的府邸中,究竟使用和摆放的都是什么规格的家具呢?家具从其发展开始,不仅作为一种器物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从其材质、纹饰等方面更可以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家具的发展演变与历朝历代的传统礼制风俗和尊卑等级观念是紧密结合的。恭亲王奕讠斤身为皇子、亲王、议政王、军机揆首,一生五起四落,这样一个亲王所使用的家具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台北故宫现存一批紫檀家具,在展厅的展览说明中这样写道:“二室中陈列的家具乃清代恭亲王府邸设置之物,质材多为紫檀木,紫檀为木中上品,产于缅甸、泰国、云南等地。云南气候冷寒,林木生长较缓,故质地尤为坚实细密,纹理中隐约可见的‘鸡爪痕’木纹为其特色。王榻、王座、平头案等皆为云南紫檀所雕制,花纹属深雕,以云龙纹为主。紧密瑰丽却不失生动灵秀,诚属家具中的精品。古董柜一对,除柜面有雕工精致的纹饰之外,柜子内壁、背、侧三面以及屉匣内壁皆彩绘漆画耕织图,精致客观,为清代宫廷家具的特色。彩染象牙浮雕嵌板屏风一组,亦以紫檀镶座,画题为十八学士登瀛洲图。王座两侧的灯是标准的清宫立灯格局,灯座造型为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
    据了解,这批家具是在民国时期由“清皇室接受委员会”成员所得,由北京带至上海,后又从上海进香港,最终辗转至台湾,被台湾东吴大学收藏,最后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购成为藏品。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批家具全部以紫檀制成。其中包括罗汉榻、小宝座、平头案、博古架、紫檀小柜、书柜、太师椅、半圆桌、高几、四方几、插屏、龙首象座灯等。
    展厅二室按客厅规制所陈设,正中央是一张紫檀罗汉榻。七屏风式床围上用浮雕的手法雕有五爪蟒纹,床围外侧雕有飞翔的蝙蝠寓意“进福”,床面下束腰,回纹马蹄足。榻上放置紫檀炕桌一个,榻前有两个紫檀脚踏。
    罗汉榻两侧各放置一个插屏。插屏为紫檀框,染色象牙分层雕出了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故事。
    在后面靠墙正中有一个半圆桌,也为紫檀制成。半圆桌两侧各置博古架一个。博古架是清雍正至乾隆时期新出现的品种。此博古架采用了浮雕、圆雕及透雕的手法,内壁及两侧均为描金漆绘耕织图。
    罗汉榻前有一供桌,两侧分设两个方几,均为紫檀木制成。展室两侧各有两把三屏风靠背扶手椅。
    另外一间展室里为书房的陈设。正中为紫檀书桌及紫檀宝座,宝座前置一脚踏。书桌上浮雕有双龙戏珠的纹饰。宝座为三屏风座围,装饰有龙纹及云蝠纹。
    书桌两侧为两盏龙首象座灯。
    书桌后面是紫檀平头案,案上放有两个紫檀小柜,平头案两侧各有高几一个。
    展室两侧各有方凳两个。

公司标志
编辑:姚美珠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