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生:一个热爱收藏烟标的人

2011-03-26 09:42 来源:新浪收藏 我要评论    

分享到:

    1984年,“大庆烟”作为特殊需求品,在东风宾馆漂亮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悄然隐退。转瞬数十载,如今,在绥化卷烟厂的院墙外,依然屹立着一盒红色的“大庆烟”。

    初春的风无声地潜入,抚摸着有些灰暗的“大庆烟”和上面已经发黄的商标图案,似乎还能清楚地听到“同志,来包‘大庆’”的声音。数十年,“大庆烟”销量不减,虽然包装盒经历了几十次的变化,但林立的井架一直是“大庆烟”不变的标志。

    3月17日,本报以《大庆烟,唇齿间不灭的记忆》为题,对“大庆烟”的历史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出一个热爱收藏烟标的人。

    A珍藏“大庆烟”

    1988、15、23、76,这些看起来没什么联系的数字,对于家住万宝小区38岁的王德生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解释:从1988年开始,15岁的他喜欢上了烟标,尤其是“大庆烟”烟标。于是,通过23年的积攒,他找到了全国76种“大庆烟”烟标。

   “就是一个烟盒,至于这样吗?”看到王德生如此痴迷,朋友们不禁有些不解。而每次,王德生都会认真地回答:“我爱这座城市,所以要珍藏它的每一份记忆。”

    从15岁开始,王德生喜欢上了收藏,慢慢地,他喜欢上了烟标,尤其是“大庆烟”烟标。2006年,在沈阳的烟标收藏会上,王德生碰上了一个扁铁盒的“大庆烟”烟标,正当王德生喜滋滋地要将其带走时,几名烟标收藏者也发现了这款市面上少见的烟标。

    一看碰上了对手,王德生只好动之以情,想让对方放弃,并诚恳地告诉他们,自己是大庆人,就为了集齐“大庆烟”烟标,走了很多城市。最终,几名爱好者被王德生感动,将烟标让给了他。

    B研究“大庆烟”

    3月17日,记者在王德生家中,见到了他珍藏多年的“大庆烟”烟标。

    在这些烟标中,有几款比较特殊的烟标,相信有很多人都未曾见过。

    一款红色硬盒的“大庆烟”,图案不是井架,而是大庆市政府老楼;一款红黑渐变为背景,图案是井架的“大庆烟”,王德生推测,它可能是1988-1992年之间生产的“样品”;一款黑灰渐变,图案是井架的“大庆烟”,也不多见;有一款是黄色背景,没有汉字,仅以汉语拼音标着大庆油田;有一款通盒都是白色,图案是圆球,盒上有“特制”两个字;有一款淡黄色,图案上有夕阳有井架……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喜迎2008、庆祝建国50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冬运会等几款,都是纪念版烟标。在剩下的几十款烟标中,记者认为它们没有什么区别,王德生却正色说道:“你可别小看这些颜色、字体、粗细的小变化,这都是‘大庆烟’在不同时期的变革。”

    通过这些烟标,王德生发现了“大庆烟”成长的5个年代特点。第一代是没有过滤嘴,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第二代是有过滤嘴,带有R标志,而且,就这个R,也是从没圈到有圈的变化,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第三代开始标有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句,应该是1984年以后生产的。第四代开始有了条形码,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生产。第五代有了烟气烟碱量的标注。

    C外来“大庆烟”

    据王德生介绍,早在绥化卷烟厂之前,很多城市已经在销售“大庆烟”,但那些都是取自喜庆之意,与大庆这座城市无关。只有沈阳和昆明生产的“大庆烟”,图案用了井架。

    由沈阳卷烟厂生产的“大庆烟”,没有过滤嘴,这也是王德生收集到的最早的“大庆烟”烟标,应该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另一款由昆明卷烟厂出产的“大庆烟”,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后生产的。

   “说实话,‘大庆烟’烟标不值什么钱,我收藏它,就是想记住所有关于大庆的昨天,不想让这些被岁月抹去,被后人遗忘。”王德生坚定地说。

   “大庆烟”作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品牌,在陪着大庆经历了辉煌岁月后,悄然隐退了。我们不该忘记它,不该忘记那些由它接待过的贵宾们,那段岁月该永远被我们所珍视、所铭记。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