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收藏全套《良友》画报

2011-01-14 08:29 来源:新浪收藏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长衫与圆框眼镜、锦缎旗袍、明星月份牌、美丽牌香烟、油纸伞、黄包车、鼻烟壶、手摇唱机、《良友》画报、黑白电影,张爱玲、林徽因、鲁迅、梁实秋……

    打开这段历史的箱子,纷杂斑斓的意象片段就会立刻逸散而出。有些模糊,又似乎触手可及。起承转合的特殊历史阶段,新旧交替中西合璧的元素,前所未有地汇聚与碰撞。一小批深圳人,圈子ID“民国控”,专门收集民国时期的书报、影像、海报、年画,还有零零碎碎的物件。历史如烟逝去,生活在半个世纪后的这批人,在收集、分享的愉悦之中,在残存的故纸片段里,细细挖掘让人心动的故事和风景;在高速运转的城市里,用回味历史的方式拉慢了生活的脚步。

    故纸旧物里有温暖美感和人文深意

   “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支,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摊开发黄的线装书中的一页,白描的图,小童在桌案的花瓶里插梅花,旁边是楷书的注解。

    这六七十年前的新国文课本,被高小龙放在了微博里,与众多挂着“民国”标签的粉丝一起分享。高小龙,深圳广告人,他把他收藏的许多民国期间的老书翻拍、上传到博客和微博,再加上自己的评论。

    民国控柴郡郝猫说,那些如今已十分稀缺的《新国文》、《儿童尺牍》,文图生动,童言稚语,温文有礼,飘荡着平和温暖的人文气息,在如今被物欲功利心搅动的浮躁年代,读来让人不由得心存感激。

    高小龙30年前开始收藏民国时期的藏品,图书、杂志装了满满一柜子,加上年画、海报,有近千件。高小龙喜欢这些旧时代的“纸品”,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收藏”太花时间金钱和精力,道行太深,难以做到,但在零敲碎打的收集当中,却不乏因缘分而落到手中的有意思的东西。

    三国故事四条屏,是民国时期的彩色年画。高小龙把它们扫描之后上传到网上。“有机会跟着好友对着实物聊着赏着,是件开心的事”。和许多藏家喜欢把藏品深埋家中不见天日不同,高小龙喜欢把这些愉心悦目的宝贝“张挂”出来,让它们呼吸一下现世的空气,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打量其中蕴涵的美感或深意。

    几大门户网站微博或博客里搜索出的民国控,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年龄跨度非常宽广。有位80后的民国控,写了100余篇民国时期的文章,其中从历史人物的轶事到对时尚旗袍丝袜的研究,如同穿越时空的超级“娱记”。大部分民国控们除了互相“粉”,还分享彼此的乐趣。这种乐趣来自历史典故,影像文物收藏,还有片言只语的心得。

    杂志人于万新,收藏家,20年收藏史,藏品跨越各个历史阶段,但偏爱民国时期的人文历史。从深圳移民美国,再从美国回到深圳,哪里的家和办公室都堆满了各种藏品。“国内外的邮票市场、古玩市场、旧货市场、二手书店,是最能淘到好东西的地方。”于万新讲。

    于万新美国的家里,藏着一套民国时期的“前门商贩”的明信片,上面男女老少各种小摊贩,挑担的摆摊的,绘画非常生动,一共有20张。最初一张是十多年前在美国一间二手书店里买到的,当时足足赏玩了半天,让他爱不释手。之后的几年里,于万新在半个地球来回穿梭几十圈,才终于把整套搜罗齐。“每一张明信片的价格实际并不贵,从几块钱几百块到上千块不等,但其中的价值远远不等同于表面的价格。”闲暇时看看那套明信片,上面的画面如同浮世绘,把人瞬间拉回了半个世纪前。“那不仅仅是在看一场风景,那时的人那时的事,足够人赏玩思索半天,那种过程让人心绪宁静。

    逝去的时光就成为历史,但民国这段历史距离最近,也因此更加具有真实感。民国年代出生的人还有大量健在于世,民国年代的种种可见可触的实物、实景、可亲身游历的真山真水,还有散落在民间各处的文字真迹、影像原件以及丰富的印刷品出版物,一切都那么真实,带着遥远的时代的体温和气息,神秘冶艳,又温暖亲切。

    这一小撮民国控们,以个人绵薄之力努力挖掘那段时光,把层层面纱一点点揭开,希望在对旧时光的追忆中,挖掘出被湮没的美好。除了交流之外,民国控们更多的是自己窝在家里,一个人、一盏灯、一壶茶、一袋烟,守着别人眼里的“破烂儿”,自己眼里的宝贝儿,陶醉在抚弄着摩挲着咂摸着那时的那种滋味里。

    你看民国时尚范儿,盛产中西并美情调

    当年尚在孩提阶段的高小龙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美术资料室里,夹杂着兴奋和偷窃般的恐惧感第一次看到《良友》时,“立刻看进去了,看傻了”,“没有想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竟然已经有如此水准的画报,无论从装帧设计、内容编排、图片拍摄,精美程度都让人震撼。”

    直到现在,高小龙都没有放弃过集齐全套《良友》画报的终极愿望。他说,他想用这样的收藏让更多的后来人知道,上个世纪的旧中国,曾经还存在着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

    民国控大都喜欢当时的画报、海报和图文。高小龙手里藏着许多民国时期的画报,《良友》、《艺文》、《新中国》、《天津商报每日画刊》,虽然很多人不屑于这些挂着细碎书屑、散发着沤了几十年霉味儿的破纸张,可在他眼里,凝固在这些破纸张上的文字和图像,或是波澜壮阔,或是温润有情,常是千金一纸难求。

    做了20年杂志的于万新,手边珍藏着很多从国外淘回来的旧画报,他觉得现在的杂志,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前人。“那时的画报设计,时尚品味,都代表着东方的巅峰状态。”他说。曾任《良友》杂志的主编马国亮也在《良友忆旧》中点评“一家画报,一个时代”。

    图文互动、大众化的、涉猎广泛,这样的评价可能现在有许多杂志都适合,但谁能想到远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就有了这样的杂志?民国控蔷薇说:“对从事设计、艺术的人来说,民国时期的许多画报和海报,都极有借鉴价值。”

    许多人开始迷恋民国,往往有某个非常具体的开始,比如“桃花赛璐璐梳子,爱司头,豆绿糯米瓷茶碗,磨白了的梳妆台,桑子红胭脂”,张爱玲的《海上花》的索引,像一个琳琅满目的T台,里面新鲜冶艳的物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诱惑光芒。而类似这样耐人寻味兼具东西情调东西,正是那个时代的盛产。

    民国控海上鹭鸶说,她曾看到过一段1912年《申报》上的片段,老上海的时髦女子不可缺少的东西如下,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套一个,金钢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白绒绳或皮围巾一条,金丝边眼镜一副,弯形牙梳一只,丝巾一方。“看看过去,再想想现在,对比之后才知道那时的时尚范是世界级水准的。”的确,多少复古风的设计,都是从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中汲取的灵感,仅仅一个“旗袍”,有袖无袖,长长短短,各种面料,其中的趣味和风尚就足够现在的服装设计师研磨学习若干年。

    中西并美的时尚范儿,是民国控们迷恋那个时期的重要理由。在中国传统、中国现代、西方现代几股思潮交融碰撞的时代土壤里,结出的果实恰恰是今天最时髦的概念,FU SIO N和CRO SSO V ER。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