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很多个头衔,逢人见面都乐呵呵的。其中,他最爱被人叫做“陆医师”或“陆馆长”。中医是他终生追求的职业,收藏是他的个人喜好,他将二者结合起来,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的第一家民办中草药博物馆。 他就是德清县的一名普通中医师陆有仁。 行医收藏三十年 话题是由陆有仁那一双生了茧子、指关节粗大的手引出来的。单看这双手,可能更多人会猜想手的主人是一位老农民。他说,上山采摘草药,制作各种中医药标本,到旧货市场或者农民家里“淘”一些古代的医疗器具,久而久之,手上的茧子就磨了出来。 今年54岁的陆有仁医师已经从医已近30年,主攻乙型肝炎和结肠炎的治疗。他从师父那里师承“知百草,才能治百病”的训诫,春夏秋冬都坚持外出采摘,只因为四季中草药的性能不同。 除了摘采中草药、坐堂行医外,老陆还在空余时间四处搜罗与中医有关的一切藏品。 老陆的第一件藏品是二十多年前上山采药时发现的一把石刀。“那时我还不懂行,只是拿着这块表面平整、形状像刀的石头四处找专家鉴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真是古人采药用的器具。”陆有仁说。正是这把石刀让他萌发了收藏古代中草药器具、陈列展出的愿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另一个清代药碾,则让老陆当时操碎了心。在北京的琉璃厂市场上,他一眼相中这个由白瓷制成的、脸盆大小的药碾。从瓷器的纹路以及质地判断是清代的,在过去,这种药碾用来加水碾制如朱砂、硫磺、雄黄等矿物质药材。几经讨价还价,他以近百元的价格买到了这个药碾,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老陆买了一床棉花胎将药碾包好,先乘一天一夜火车到杭州,再乘半天船从杭州回到德清城关镇。一路上抱着回家,战战兢兢,生怕摔破。 就这样,通过30年的努力,陆有仁积攒下来药杵、碾药床、采药刀等1000多件古代中药器具,20000多册中医古书籍。 喜忧参半办展馆 采药行医、文物搜集,对老陆来说都不算什么,最难的还是创办、操持中草药博物馆。 2000年10月16日,莫干山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浙江省第一家被批准对外开放的民办博物馆,它也是全国少有的民资建设的中草药博物馆。 他说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将自己所深爱的中医药推广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在的年轻中医,在课堂学到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有的药材,他们未必辨识。”老陆因此又亲手制作标本,“5%的硫酸铜将标本浸泡一周后,再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长期浸泡,标本的保鲜效果会非常好。”中草药标本展厅中,有他亲手制作的2000多种动植物中草药标本整齐排列。 由于藏品越来越多,2003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陆有仁在德清县武康镇隐龙坞买下38亩土地修建新馆。新馆的建设,老陆从银行贷款了1000多万元,他用10年分期还清。 “好在当年建旧馆所在的沿街房子升值了。”老陆现在将沿街的房子出租出去,每个月靠收租与坐诊偿还贷款。他说,每月2万多的还贷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这样的日子还要撑上两年。 2008年新馆初步建成,是典雅的徽派建筑。目前中医药器具文物展览厅、中草药标本厅已经投入使用,而中医中药古籍藏书楼、中医药文化金石馆则是刚建好毛坯楼。老陆说,等最后两年的贷款还清了,才能动手仔细装修这两幢新展馆,让他的宝贝藏书和金石篆刻得以重见天日。 10年来,支撑老陆的,是把中草药博物馆做大做强的心愿。这让他欲罢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