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刘朝泰,是灵山县武利镇远近闻名的“收藏名人”,30年来从没间断过。他特别热衷收集与毛泽东主席为主的伟人藏品,收藏的范围包括书籍、报纸、挂画,陶瓷、邮票、徽章等万件。2006年11月,刘朝泰又因他别出心裁的收藏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的称号。这是他30年的伟人追随,30年的文化传承的结果。
热衷收藏 出于偶然
记者怀着满腹的好奇来到了刘朝泰家中,在他的引导下参观他的收藏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藏品摆满了整间屋子。
刘朝泰告诉记者,他的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他去北海旅游的时候被一件小事所触动,当时他在一个古玩书店看到了一本伟人语录,像毛泽东语录一样的红色小册子,于是他感到很新奇,便问了老板这个小册子卖多少钱?老板却张口就要50元,一分钱不少。而在当时的50元钱相当于公职人员一个月的工资,就是这50元钱让刘朝泰意识到这些物品价值,意识到这些物品在将来肯定会有很大的文化价值。
从那时起,刘朝泰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些文化产物,由于刘朝泰生于50年代,对国家领导人特别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特别的崇敬与爱戴,所以他特别热衷收集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与毛泽东主席相关的藏品。
有收藏价值 定要弄到手
对于迷上收藏的刘朝泰来说,无论是出差还是在本地都等别留意和打听那里有伟人收藏品,只要遇上自己钟爱和有收藏意义的总是千方百计弄到手。最让他记忆深刻有两次:1996年,刘朝泰经朋友介绍知道灵山有个姓陈的人私藏有一本毛泽东逝世时的画册,当他看到那本画册就爱不释手,而画册的主人也喜欢这个画册,说伟人的东西可以避邪镇宅,怎么也不肯卖,无奈之下刘朝泰从他的朋友和亲戚入手,通过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陈某终于答应让出,一口价提出要280元,刘朝泰害怕陈某事后反悔没多想二话不说便从钱包里掏钱,而且还送他一张事先到书店买来的毛主席画像。
另一次是2002年,他在灵山县城的一个古玩店发现一件毛主席坐在藤椅上看书的陶品,有着收藏多年经验的刘朝泰就觉得它非常珍稀,可店老板对他开了个天价,面对这个“天价”刘朝泰只能无奈地回了家,但回到家中的刘朝泰对这件陶瓷总是念念不忘,这样的陶瓷能保存完整的已经不多,如果错过也许永远再也找寻不到,这样的一个想念总是闪过他的脑海,整个晚上让他辗转反侧。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第二天天刚亮,他又马不停蹄地坐上了去灵山县城的汽车,再次与那个店老板商谈,这样反复反复地从灵山到武利跑了不下10次,最终店老板也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最后以600元价格买下了这一件让自己心仪已久的陶瓷。
陶冶情操 弘扬历史文化
“是什么让你这30年对收藏乐此不疲、无怨无悔?”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朝泰坦言,“收藏是在收藏‘历史’、收藏‘艺术’、收藏‘精神’、点燃爱国的激情……这30年来,我与这些藏品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很多朋友在闲暇时间喜欢打牌、搓麻将,而我就爱躲在这屋子守着这个精神乐园,欣赏着这些各式各样的藏品。它们除了让我尽享坐游之趣,还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在我的眼里,它们是引人入胜、令人陶醉的艺术品,我的生活也因它们而得到充实。好多朋友都曾劝过我,这些藏品很多现在很值钱,能卖个好价钱就应卖,但是我从来没想到用这些藏品去换钱,这其中的乐趣与收获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刘朝泰还告诉记者,收藏让文化得到了弘扬,点燃了爱国激情。伟人时代文化物品的收藏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通过收藏可以把分散的藏品整理为系统的,把残缺的逐步收集为系列,使破旧的得到修复,让几乎绝迹的得到保护,从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他的眼里每一本书、每一张挂画、每一个陶瓷、每一枚徽章……都印证着伟人的每一个踪迹,见证着中国的每一段历史。他的收藏之路走到今天,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启发和全新的升华。
刘朝泰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他要开办一个藏品展览,把他所有的藏品向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展示出来,让青年一代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宽更广的弘扬,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断赋予崭新的内容,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