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汉将家改成酒瓶收藏博物馆

2010-12-16 08:52 来源:淘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来到家住芝罘区东南街的刘汝德老人的家中。一进客厅,记者就被满橱柜形态各异的酒瓶吸引了,宛如走进了一个酒瓶的世界。

    这些酒瓶来自安徽、山西、四川、浙江等省市,全国各地酒厂的瓶子几乎都有。老人说,他没有细数过有多少,估计有一千个了,是他这三年收集的。在另外两个卧室里进行参观,几个橱柜里也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别人看到这么多酒瓶,都以为我是一个老酒鬼,其实啊,我是滴酒不沾。”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笑着对记者说。

    ■三室一厅成了酒瓶博物馆

    记者仔细观看了刘汝德收藏的酒瓶,除了少量玻璃瓶的外,大多为瓷质和陶质的,造型也是各不相同,有人物雕像的:佛像、八仙等,有动物造型的:牛、虎等,有的像山脉,有的似编钟,而一个宝葫芦系列的造型就有数种……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们再合适不过了。

    在橱柜上记者看到四个外形相同、大小不一的扁圆形的酒瓶“排排站”,记者以为这一套酒瓶是一次集体被老人“吃进”的,可事实上,它们是老人从不同渠道分次得到的,能够凑齐一套,估计老人没有少费劲。

    老人自豪地给记者拿出他最喜欢的两只杯子,它们的外形酷似竹节,老人告诉记者,这两只杯子是他几天前刚刚得到的,一番琢磨后,他决定要把它们与两年前收藏的竹叶青酒的酒瓶配成套。

    而这样成系列或成套的收藏,在橱柜里随处可见。刘汝德说,自己常瞅着这些宝贝冥思苦想,琢磨着怎样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摆放才更科学更美观,三年的收藏经验已经让他变成了一个“酒瓶专家”。

    ■与破烂王成了好朋友

    刘汝德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的右腿曾经在战争中受过重伤,现在老人要架着双拐才能出门。面对这位八旬的老人,记者不免感到好奇: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收藏了这么多酒瓶的呢?

    原来,除了亲朋好友的馈赠外,老人酒瓶的最主要来源是他的一帮特殊的铁哥们儿,刘汝德所说的这帮铁哥们儿其实是他家周围的一批收破烂的人。每天,老人都会在上午9点、下午3点准时地到家周围溜达,其实他最主要地目的是去那些人家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酒瓶。老人得意地告诉记者,他知道30多个捡破烂的人的住址,而这周围捡破烂的人基本上都认识自己,一旦他们有漂亮的酒瓶,就会为老人留着,有的甚至还亲自送到老人的家里来。

    老人的侄女拿出一个外形很像三国时期的酒杯的瓶子告诉记者,这是老人最喜欢的一个酒瓶,是几天前老人冒着雨出去找的。有时,为搜集一个酒瓶,滴酒不沾的刘汝德会将一瓶价格昂贵的酒买下。每当老人得到一个喜欢的酒瓶时,就会像孩子似的一连高兴好几天;有时,他又会因为一个酒瓶有磕伤而哀叹可惜。

    ■收藏酒瓶使他有了精神寄托

    说起老人收藏酒瓶的原因时,老人告诉记者,他的老伴三年前去世,家中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形单影只的他既不愿意去扎“老头堆”闲聊天,也不愿意聚堆下象棋或者打扑克,如何度过晚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每天,老人孤单单地坐在床头,望着窗外,常常会陷在一种悲伤的情绪中。

    一次,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呼吁白酒包装应进行改革,酒瓶造型更应讲究艺术性。这篇文章引起了老人的思考,他觉得白酒包装如果进行改革,那么马上将会有一批新的瓶型生产出来,而一个酒瓶的产生,包含印刷、雕刻、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于是,一向闲不住的他开始收藏起了酒瓶子。

    虽然刘汝德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岁了,但是,老人看上去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老人的侄女于女士说,其实原来老人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他腿部受过伤,耳朵也有点背,但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这几年收藏酒瓶让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他的养生之道,老人这样说:“我的酒瓶子们功不可没啊。”见记者不太明白自己的话,老人说,为了搜集酒瓶,他每天上午9点会从家向西一直转到胜利路,而下午3点,他又会从家向东一直转到解放路附近。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