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皮影珍品3万余件

2010-12-08 08:28 来源:淘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北京唯一一家皮影艺术博物馆,开在京城南郊一座居民楼的私宅里。而博物馆的开办资金,由一位年逾花甲的皮影艺人6年来靠看公用电话和卖冰棍挣来。

    这位叫崔永平的艺人,用三套居室开设了这家博物馆,收藏有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3万余件皮影珍品,以及皮影的历史资料、制作工序和演出道具等。馆内一面墙上,挂了500个皮影人头,个个盔发别致,忠恶分明,这是崔永平自制的中国戏曲的生、旦、净、末、丑。

    尽管这门古老的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首都北京却一直没有一家皮影博物馆。直到两年前,患有中风后遗症、手脚和说话都不利落的崔永平,为申办皮影博物馆开始四处奔波。参与审批的一位专家流着泪说:“老崔都这样了,还把这空白给填了。”

    崔永平生在北京,是家中8个孩子的老大。因为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他14岁那年便辍学到北京宣武皮影木偶剧团学艺。

    当皮影戏演员可不容易,不仅要会制作、操纵皮影,吹拉弹唱都得行,还得能给不同角色配音。几年下来,崔永平学会了演奏胡琴、琵琶、三弦和笛子。演一出《智取威虎山》,他能给杨子荣、座山雕和八大金刚中的俩土匪同时配音。他还能同时用7根杆操纵皮影,连配音带表演。这手绝活儿,在皮影戏演员中堪称独一份儿。

    崔永平20多岁时,正赶上“文革”。剧团解散了,皮影也几乎全烧光了,他被打成“资产阶级苗子”,发落到轧钢厂烧大炉。从此,他每天抡着特大号铁锨,将煤扔进大炉里,一干就是10年。

    这位烧大炉的工人终于等来了改革开放。皮影剧团恢复后,他开始了创作。至今,他写了40多个剧本,有《哪吒闹海》、《宝莲灯》和《小英雄雨来》,其中光《封神演义》就写了100集。他成了编剧、导演兼演员,甚至当上了皮影剧团团长。

    那时他很风光,多次应邀赴国外演出、讲座。一次,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演出,容纳上千人的剧场爆满。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他和两个助手谢了12次幕。

    也是在国外演出时,崔永平惊讶地发现,法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有皮影博物馆。德国巴登巴登市博物馆的一层,专门展览四川、陕西、宁夏、湖南的皮影。“看着那一箱箱中国的皮影,哎哟,我难受呀!”崔永平皱着眉说。作为皮影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专门的博物馆,他暗下决心,要“办中国的皮影艺术博物馆”。

    然而回国后,他的愿望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却忽然中风。在昏迷了13天之后,落下个半身不遂。皮影是没法演了,可办博物馆的事儿他念念不忘。但是,看病几乎花光了他多年的积蓄。

    他和老伴一合计,把家里临街的墙扒了,开了一家公用电话亭,兼卖冰棍。有人笑话他:“两口子都是大艺术家,干这个多跌份儿呀!”崔永平却呵呵一乐:“卖冰棍赚钱!我告诉你,大红果批发才一毛二,可市场价零售一块。”为了多挣钱,即使半夜三更有人敲门打电话,崔永平也都来者不拒。崔家的公用电话,成了西城区公用电话营业额第一名。这样苦干了6年,老两口攒下几万元。

    崔永平还深入民间,去搜集各种有关皮影的珍贵资料。一次,他拖着病体到华山去收集皮影,无力上山,硬是用皮带把自己捆在当地人身上,被背上山。他的右手不能写字,便练习用左手写。他用左手一笔一划写下了馆内所有的藏品说明。

    终于,“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在2004年4月开馆了,崔永平如愿以偿地“给这种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建了个生存与传承的家”。

   “为了这个馆,他花一分钱都要算计,菜都拣便宜的买。”老伴王淑琴说。她指了指馆内一块大展板,那原本是家里一块旧床板。

    生活虽清苦,但当一位美国人要用10万美金买下他收藏的一套“十八层地狱”皮影精品时,崔永平拒绝了。因为,“祖宗留下的玩意儿没价。”

    眼下,崔永平正忙着用左手写他的《中国皮影史》。事实上,他15岁便发誓要写一部皮影史。那时,他刚学艺不久,问师傅:“皮影有史吗?”“没有。”师傅答道。看他好学,师傅又逗他说:“不着急,等你来写吧。”他还真当回事,每逢休息日,便带上烧饼咸菜,到首都图书馆查皮影资料,把有用的抄下来,从开馆抄到闭馆。1993年中风前,他已写完了目录。

   “写本书,教学生,再全世界扩张扩张,要让皮影这一国粹流传后代。”这便是这位从艺47年的皮影艺术家后半辈子的打算。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