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和几位好友在一藏家博古架见到《陈介祺藏瓦当拓本》,共18册,收录了战国、秦、汉时期的瓦当900余种,高34.5厘米,宽23.5~23.9厘米,毛装,为清光绪年间拓本。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到了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各国所用的瓦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图像瓦当为多,如山东临淄齐故都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陕西凤翔雍城出土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出土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其中以秦动物纹瓦当最为杰出。秦代以后,云纹、葵纹瓦当流行了起来。进入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臻至鼎盛,分布地域也极广。 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图案外,在中期还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图像瓦当已不是汉代瓦当的主流,但汉长安城一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却是图像瓦当的压卷绝唱。四神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神瓦当有几种不同的版别,构图雍容堂皇,制作精工细致,艺术水准极高。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走向衰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逐渐消亡,莲花纹瓦当兴盛起来,还有少数的佛像瓦当。宋以后,瓦当艺术日落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风尚,对于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时期,瓦当已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像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都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康、雍、乾时期开始了对瓦当的专题著录,而对它的专题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著名的收藏家。字寿卿、酉生,号簠斋、伯潜,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咸丰四年(1854)辞官归里,自号海滨病史、林下田间大夫。好藏古物,又长于墨拓。陈介祺收藏之富、鉴别之精甲于天下,仅举其有铭文者,计藏有商周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7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镜镞各式范1000件。陈氏于古文字学之贡献有鉴古、考古、释古、博古四个方面。与吴式芬、吴云、潘祖荫、吴大贗等交往甚密。卒于光绪十年(1884),享年7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