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收藏家欧阳

2010-11-29 08:41 来源:淘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一间不大的书房,除了一张电脑桌外,四面墙的书柜里满满当当塞的都是唱片——这是欧阳平时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空间,因为这里堆满了他的收藏品——唱片。

    欧阳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独生子很少,而他却是家里的独子,因此生活“待遇”明显好于同龄的孩子。但独生子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寂寞,听唱片、听广播、看书就成了小欧阳打发寂寞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童年所受的影响会伴随他的一生,长大后的欧阳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和收藏唱片。

    在欧阳的记忆中,当年一张塑料薄膜唱片卖3毛钱时,他就开始磨着家长每周给自己买一张,因为是独子,所以他的要求总是能得到满足,他的唱片收藏史大概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吧。后来,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独家专卖进口音像制品,一盒港台流行音乐的卡带卖7元5角,一盒轻音乐或交响乐的卡带卖10元到15元之间,同样价格的还有黑胶唱片。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没有收入的欧阳只能省下自己的早点钱,每个月买一盒。

    让欧阳记忆犹新的还是激光唱片,80元一张的进口CD是当时很多中国工薪阶层两个月的工资,后来涨到了168元一张,这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曾经的这段收藏经历,让欧阳产生了一种“报复性消费”心理,现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会把看到的所有唱片买下来。欧阳最疯狂的收藏阶段是在工作以后,差不多收入的三分之二都用来买唱片,几乎到了每天都买的地步。欧阳给自己算过一笔账,他做一期节目的制作费是80元,所以他每上一次节目,就相当于挣了一张唱片。

    欧阳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收藏了多少张唱片,但是按照当时购买的成本价计算,目前所拥有的唱片至少可以换一辆高档的奔驰轿车了。除了唱片,欧阳还会买很多参考书。在国外,这些参考书都是摆在唱片店里免费供顾客翻阅参考的,比如《企鹅唱片指南》,这本书每一年出年鉴版,每两年出正式版,欧阳每本都有,为的是看书里对唱片的评价。

    对于收藏唱片这个爱好,欧阳现在感觉很欣慰,原因有两个:一是,听唱片现在是他的工作,能把爱好变成工作的人不多,而他是幸运者之一;二是,从前想买唱片只能去外文书店,现在网购非常方便,他可以不出门就买到全世界的唱片。

   【最得意的收藏】

   “我上初一的时候,学会了吹竖笛,不过当时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已。等长大后才发现原来竖笛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而且我还通过唱片认识了一些竖笛演奏大师。”欧阳说他不看重唱片的经济价值,收藏全凭自己的爱好,“在我的唱片中有一张荷兰竖笛演奏家弗朗茨·布吕根在TELDEC公司出版的一套12张的竖笛作品集,是我最钟爱的。布吕根现在基本上以指挥为主,而TELDEC公司已经并到WEA集团旗下,因此这套唱片可以说已经绝版了。”

   【最难忘的收藏经历】

   “那是1986年的事了,我第一次在天津亲眼目睹进口唱片展销会,地点在当时的国际商场甲区4楼,现在那个地方已经不卖唱片了。”欧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似乎一切都还在眼前,“琳琅满目的卡带和黑胶唱片让我那个眼馋啊,可我当时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钱买。展销会上一盒谭咏麟的卡带要35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坐办公室工作的人半个月的工资。我在那儿徘徊了整整3天,亲眼看见一个家伙买了几十张黑胶唱片,我当时就暗暗发誓,等我有了钱,一定把这些唱片都买下来。后来,等我上班以后,每次去外文书店看见当时我买不起的卡带或者黑胶唱片,我都以一种近似‘复仇’的心理把它们买下来,是种情结吧。”

   【对于收藏的最大理想】

    欧阳说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建一个私人的音乐馆,“我所有的唱片供大家免费试听。当然,借阅收费。”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