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痴迷收藏30载 办起家庭博物馆

2010-11-23 09:09 来源:淘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65岁的陆锦华是吴川吴阳镇限口村一位老农民,热爱收藏30多年,办起一个家庭“博物馆”。日前记者到吴阳镇限口村采访时,特意去参观了他的“博物馆”。

    农夫痴迷收藏30载

    陆伯的“博物馆”设在家中二楼,上百平米的两房两厅摆满了他痴迷收藏30载的成果:大厅摆着铁力木的四方桌、黑檀雕花榻等,墙上挂着吴川历代名人的字画,两间房内摆满琳琅满目的根雕、瓷器、铁器,壶具,玉器,木头、贝类……站在这些散发着陈年气息的物品之间,让人仿佛有穿越时空感。

    很多人玩收藏,是为了逐利,陆伯玩收藏,纯粹出于爱好,所以更加随性,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他告诉记者,他这数百件收藏品有的捡自海边,有的从拾荒人手中收回,有的是从民间搜集而来。

    “我从小就喜欢收集各种有意思的东西,热心的朋友也知道我有这个爱好,一旦有发现就会告诉我,我再找时间去捡漏。”30多年来,为了收藏这些宝贝,陆伯的足迹遍布粤西地区,包括电白、阳春、茂名、高州和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广西等地。

    那时,只要听说哪里有旧东西,他会趁农闲时带上两套换洗的衣服,揣一口袋钱出门,走村窜巷,能收到当然欢喜而归,收不到,饱饱眼福也好。

    家中的每件藏品,都是陆伯的老朋友,他能一一道出它们的故事和来历:这套铁力木家具是30年前他在高州收的;这张黑檀榻是从吴阳一位大户人家收来的;这个锈迹斑斑的青铜鼎,是从一位捡垃圾人手里收的;这些根雕,有的来自广西,有的来自海南;地上那段碗口粗的沉香,是他20年前从海南带回的;那副长约20米的鲸鱼骨架,则收于30年前的一场台风之后,台风吹散了鲸鱼头骨,没有收齐整副鱼骨架一直是他的遗憾。

    平常心做平常事

    陆伯说,他收藏的瓷器大部分是从海滩捡来的。限口村东临南海,古代商船往来频繁,一些沉船文物被海水冲到岸边,“那时候,早上没事就到海边走走,经常能捡到一些青花碗碟。当时从渔民手里收的价格也就两三元一个。”回忆起海边“拾宝”的日子,陆伯仍然很神往。

    有“状元故里”之称的吴阳,自古人才辈出,最让陆伯得意的,是他一些藏品曾经的主人,是林召堂、陈兰彬、李汉魂、李旧豪等吴川历史名人和在吴川显赫一时的大户。而要得到这些藏品,除了机遇,还得靠家里那30亩地。就说林召堂那支玉笔,他早已看中,但真正得到,还是10多年以后,他终于以1万多元收归己有。

    有些人知道陆伯喜欢收藏,也会前来高价收购,开出的价格当然超出陆伯当年收货价格的十几倍甚至数百倍,但对陆伯而言,他更享受和这些藏品相处的时光。“每天回家看到这满屋子的宝贝,我心里很满足。”他说。

    闲时整理这些宝贝,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甚至一件东西也能研究半天。在和藏品的接触中,陆伯越看越觉得其中有很多奥妙:比如,青铜鼎为什么有圆有方?不同地方收集回来的茶壶,为何形状大小差异这么大?那把方形紫砂壶,居然能划燃火柴?同是陶土制的香炉,为何有的平底,有的三只脚,有的五只脚?

    为了解开这些谜,他翻阅了不少资料,一个种地好手成了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也许,正是这种求索与自得其乐,令陆伯虽年届6旬,仍然身体硬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记者发现,陆伯虽然热爱收藏,但是,对藏品保护还有待加强。礼部左侍郎陈兰彬写了一幅“湘竹清风”,虽用花梨木镶裱挂在墙上,但字画已经有些破损。而书有“民国25年李旧豪惠存”字样的画,则用一根杯口粗的海南花梨木卷起来,没作任何装裱。

    陆伯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眼下,他想换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安放这些宝贝,也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收藏的快乐。

    “趁着这身子骨还硬朗,头脑还清醒,我也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这些东西,给它们登记造册,该装裱的装裱,该保护的保护,尤其是文物的东西,要是在我的手上破坏了,我就要挨骂了。”陆伯说。

    至于新的博物馆馆址,他已经选好了,就在村口。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