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灯收藏家殷小林家小院儿的月亮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水池中波光粼粼,盛开的莲花下有鱼儿在游弋。屋檐下一条精致的石板小径,把来客引入室内。 客厅里,沿墙立着十个高高的藏品柜。殷小林说,从前上面曾摆满了历代的油灯和烛台。现在因为大部分灯具去了昆山市千灯镇的千灯馆展览而空出,已由书籍和杂项收藏品填补了空缺。但仍然有数百件历代灯具占满了其中的三个柜子。据殷小林介绍,这四百余盏古灯是因为千灯馆的五个展厅都已“灯满为患”,实在没地方“安置”,才暂时留在这儿“待命”的。 殷小林是个很健谈的人,谈到灯具收藏,更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灯具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已是寻常之物。这是因为现在我们身边的灯实在太多了,因此“熟视无睹”,进而“视而不见”了。但在古人的心目中,灯是很神圣的,甚至可以和日、月相提并论。其实,我们现在也还经常拿“明灯”来比喻真理。所以,灯具发展的历史绝不仅仅是灯具本身的发展史,它更是一部包含在文明进步史之中的人类追求光明的历史。 问到殷小林收藏古灯的由来,他说,最早是搞“杂项收藏”,大约有十年的经历。后来与老油灯“相遇”,也只想寻一盏置于现代的书桌之上,意在追求一种跨越时空的美感。没想到一见倾心,越收越多,竟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居然集出了一部实物的“古代灯具发展史”。这倒有点儿像佛教所说的,以一灯传十灯、百灯、千灯乃至无尽灯了。 殷小林收藏的那盏最古老的“原始天然石灯”在千灯镇,我们无缘得见。但由此灯点燃后的图片,其造型真的和甲骨文中的“主”字一模一样。殷小林告诉我们,远古的灯具就叫作“主”。后经数千年持续的发展、演变,在汉代以后才最后定名为“灯”。所以古人称帝王为“圣主”;称家里最长辈、最有权威者为“主人”;称最重要的事情为“主要”。这些都表明灯具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在殷小林的藏品中,一件有小窝儿的圆柱形的石器引起了我的好奇。我问:这也是灯吗?他说:是,这是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石灯,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又问:这么小且浅的石窝儿能放多少油,能点多长时间?另外,怎么就确定它是一盏灯呢?殷小林说:首先,这件石器可以稳定直立;上面又有油池,还有安置灯捻的“突出部位”等十分明显的“灯具特征”;再依“排除法”,逐步否定它为其他器具的可能,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它是一件灯具了。据他的分析和推测,这盏灯不适合使用“液体燃料”,而是直接将一块新鲜的动物肥肉放在“浅窝儿”里。点燃后,灯火会渐渐烤化肥肉中的油脂,随化随点,不仅很方便,而且也是可以点相当长时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