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南华社区举行“国庆六十周年家庭藏品展”,藏品都出自社区百姓的普通家庭。一张张票证,一枚枚徽章,见证着新中国六十年民众衣食住行的生活巨变。 一九五0年的开国纪念邮票、一九五七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一九六五年的钟山牌手表票、江苏省侨汇票……民众私家珍藏的一个个老物件像一张张时代的“切片”,打开了参观者“红色记忆”的闸门。 “吃穿住用干什么都少不了它,光苏州就有一百多种!”藏品展主办者指着满满一面墙的票证激动地告诉记者,重庆的粮票、苏州的糕点票、南京的布票……中国三十一个省市的各式票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熟悉而陌生的小小票证打开了众人话匣子,六十年巨变的感慨议论让展览室顿时热情洋溢。六十三岁的方阿姨颇为兴奋地对记者说:“洗衣服要肥皂票,早餐要用油条票,还有糖票、火柴票……中秋节一家人只有几张点心票,丢了就什么都吃不到了。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方便多了,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大变化。” “过去苏州公交车线路共十几条,现在二百十六条营运线路,总长四千七百公里,七十岁老人免费乘车。”几行毛笔书写的小楷工整地排列在一张发黄的苏州地图边,看似平淡的短短几句话语读起来却让参观者不禁感慨万千。 展品中人气最高的当属八十一岁何永顺收藏的二百五十四个不同材质的毛主席徽章,陶瓷的、塑料的、金属的……印有“和平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等语录的一枚枚徽章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一九五四年结婚时,没有金戒指送给妻子,直到一九五九年买了这个纯金主席像章才了却一个心愿。”这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铁道兵最为珍视的一枚像章下展示着完好无损的发票,上书“国营南京金银饰品店,一九五九”。而如今,年轻人结婚挑选婚戒,琳琅满目的各种饰品店让人眼花缭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