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郑振铎“不屑”的小珍宝 在一篇叫《恋》的短篇小说里,老舍这么写到:“在北平的琉璃厂,我们都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人。第一种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与常人无异的;他们假若有一点异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们喜欢收藏字画、铜器,或图章什么的。这些人大致都有点学识。他们手中一有了余钱,便花费在使他们心中喜悦而又增加一些风雅的东西上。第二种人便不是这样了。他们收藏,可也贩卖。他们看着似乎风雅,可是心中却与商人没什么差别。他们的收藏差不多等于囤积。” 老舍本人收藏小珍宝起步很晚,是他50岁以后的事情。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收与不收,全凭自己的喜好,并不管它们的文物价值。自己看着顺眼,喜欢它,就买下来;也许上面有裂纹,或者残缺了一角,很不值钱。对这种有毛病的东西,除非很古老,文物专家们是不屑一顾的。老舍全不去管,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它们。“瞧!这一笔红釉子,多自然,多好看!”冲这笔红釉子,他就买下了那个瓷盘。而古董商们和行家们却绝不是这样。他们看一个古瓷盘,先翻过来看看盘底的标记,是万历年间,还是康熙年间;其次,看看是否有残缺,然后才点头,或者摇头,说这个“值”或者“不值”。 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地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 所藏砚台受哈佛教授青睐 老舍很注意收集文人们留下的东西。老舍藏有一块砚台,不大,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5厘米,前方有两厘米长的坡形水池,四周有小边,如此而已。可是,装砚台的盒子相当讲究,有底,有盖,红木,盖上镶嵌着一只玉螃蟹,有乒乓球那么大。看这盒子就知道砚台一定有点来头。果然,在砚台的左侧立面上有七个篆字:“笠翁李书画砚”。李渔,号笠翁,是清初的大戏剧家、理论家,著有《风筝误》、《蜃中楼》、《玉搔头》等十部戏,写了戏剧理论《闲情偶寄》,还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 国内外有不少专家研究李渔,可是,谁也没有发现过李渔用的任何一件实物,大家苦苦搜索,一无所获。老舍所藏李渔书画砚是怎么来的,已不可考,只知道是1949年以后收藏的。老舍生前也未出示过,所知者甚少。老舍去世后此砚被抄走,后来又归还,在抄和还的过程中都未引起注意。近两年,吴晓铃教授在老舍故居看见了它,惊呼:“这是惟一的!”并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李渔的专家韩南教授极想一览其风采,急着要做拓片。 |